走出一条富有青海特色的人才强省之路

08.01.2016  09:35

  ——访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近年来,我省通过大力实施人才优先、“人才强省”发展战略,吸引了一大批志愿西部的有志之士和本土人才扎根青海、创业奉献,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为青海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近日,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介绍了“十二五”期间我省人才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十三五”时期的人才工作发展规划。

  问:做好人才工作,发展壮大人才队伍,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加快发展的根本之道、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我省人才工作亮点纷呈,形成了各类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人才源泉充分涌现的良好局面。请介绍一下“十二五”期间我省在人才工作方面推行了哪些主要措施、取得了怎样的突出成绩?

  答:“十二五”期间,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人才工作之路,把建立科学完备的育才、引才、选才、用才机制作为当务之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省人才工作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取得了明显成效。

  人才政策不断创新。制定了全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办法,推出“昆仑英才”计划和与之相配套的创新创业、专业技术、哲学社科三大类领军人才培养细则等一系列制度;推行引进高端人才根据来青前的收入水平确定薪酬、享受大额生活补助和住房补贴、随迁子女落户当年即可在青参加高考等一批突破性的优惠政策。

  人才引进培养不断加力。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人、“万人计划”2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1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人才3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06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8人;通过“北京专家青海行”、对口援青、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和专家讲学、项目协作、联合攻关等方式,不断加大柔性引才力度,近五年已柔性引入3600余名各类专家服务青海。

  人才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23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已成为各行业骨干;来青挂职服务的15批154名“博士服务团”成员中留任的6人已担任厅级领导职务,另有3人作为优秀专家引进;倾力打造的人才“小高地”项目已培育49个科研领军人才和骨干团队,选聘的114名“昆仑学者”有力提升了高校教学科研水平,317名“自然学科与工程技术带头人”有效发挥了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作用。

  人才推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建成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1个国地联合工程中心,搭建了省内人才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平台;建成3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促进了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60个,省级研发中心51个,提升了科技成果的研究和转化能力;同时,发展中的产业园、孵化基地、人才金港等人才培养平台,加速了人才聚集和创新创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1年的45.2%,增加到2014年的49.2%,呈稳步上升趋势。

  问:从大的环境来看,新时期的人才工作面临全面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中央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青海推进“三区”建设的发展机遇。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好人才工作?

  答:实现中国梦,人才是第一资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好拓展好,人才是第一要素,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坚定不移地走一条富有青海特色的人才强省之路。首要的是战略谋划,以宽广视野精心布局,在“十三五”启动之际,树立好全省人才工作改革发展的航标,做实、做好“十三五”人才规划,使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明晰化、具体化、差异化推进。

  其次,要多措并举,以“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提升人才竞争力。整合衔接“昆仑英才”“昆仑学者”人才小高地等计划,实施“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使之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青海发展的强力“引擎”;坚持“引培并举”,提高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围绕全省“十三五”时期重点发展的高原现代农牧业、盐化工、冶金、有色等基础性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成长型产业,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兼顾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通过对外引进和自身培养,汇聚1000名左右拔尖领军人才;坚持“多元支撑”,大幅度增加用于人才引进的投入。

  第三,要拓展空间,以立体思维培养数以万计的中端和初级人才。重点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农牧区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藏区优秀党政人才等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各行业高层次人才10000名以上,把本地人才的潜能挖掘好、发挥好;注重能力提升,全面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依托“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赴外地学习研修项目和对口帮扶机制,通过高端培训、挂职锻炼、专业进修、岗位实训、定向培养等形式,集中培养一批学识水平高、专业技术精、管理能力强的领军人才。

  第四,以用为本,以柔性方式多渠道引智引才。“十三五”期间,力争柔性引进10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服务青海发展,充分运用好对口援青平台,变资金援青为人才援青、变项目援青为智力援青,使对口援青工作成为青海引才的增长极、用才的新高地;鼓励用人单位积极探索柔性引才的多种实现形式,努力使外部的人才智力“为我所用”;引导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向省内的企业、技术推广单位、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有序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分布。

  第五,勇于创新,以体制机制激发创造活力。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改进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务实的考评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第六,真情关怀,以良好环境吸引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设立“青海省人才工作伯乐奖”,表彰奖励重视人才工作、促进人才发展;加大人才在福利待遇、职务职称、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补助、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保障力度,让各类人才安心在青海创业;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行为,理清人才工作各项政策法规,使人人竞相成才、人人皆愿成才成为全省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