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机遇不负韶华 开创青海更加美好的明天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省委省政府召开高层次引进人才谈心谈话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宁出席并讲话,寄语引进的人才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理想信念,以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开创青海更加美好的明天。会上,引进人才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先后发言,今日予以摘登。
誓以保护“中华水塔”为己任
青海大学 刘翔
我叫刘翔,中国科学院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毕业,今年7月开始就职于青海大学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今年3月初,我通过“人才青海”微信公众号看到“2019年青海省省直部分事业单位赴省外高校招聘高层次紧缺人才”招聘公告,公告中“博士直接认定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和“家庭式引才”等充满诚意的政策让我看到了青海对人才的渴望与重视,所以迫不及待地参加了青海省招聘团在四川大学举办的专场宣讲会,向青海大学表达了我渴望到青海参加工作的意愿。青海大学的老师立即联系相关人员安排我进行专业考核和面试,我顺利通过并最终获得了到青海大学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的机会,7月份正式成为青海大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学校给我安排了博士周转公寓,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也积极协商和落实“家庭式引才”政策,努力解决我爱人的工作问题,让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青海大学工作的不到5个月时间内,我经历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国旗庄严宣誓,提醒我时刻牢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鞭策我力争做一名“四有好老师”,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次深入三江源腹地进行科学考察,认识了不一样的青海,也让我意识到保护“中华水塔”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第一次获得科研立项,在10月初我申请的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幸得到省科技厅的批准,这对我在青海开展新的科研工作无疑是巨大的帮助;第一次当爸爸,在10月14日,我迎来了我女儿的出生,从此,我的人生又多了一份牵挂和责任。显然,来青海工作成为了我事业和生活的新机遇和新起点,重燃了我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
在未来的5年时间内,我的目标是力争获得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打好科研基础,努力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让世界看到青海坚持生态保护的决心。同时,积极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将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看到青海的发展前景,感受到省委省政府招贤纳士的诚意,来到青海、扎根青海、建设青海,为新青海的发展、为青海的高等教育事业、为青海大学“生态学”双一流学科的建设奋斗终身。
扎根青海奋发图强 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青海师范大学 张磊
我叫张磊,来自甘肃省武威市,27岁,今年6月博士毕业于福州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因为今年三月份青海省省外招聘的机缘,让我在9月份得以用另一重身份重返母校,现任教于青海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对于青海,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青海师范大学是我的母校,我曾在这里度过了三年充实而幸福的研究生生活。高原人民的淳朴和热心让我感动,师大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更令我钦佩。博士毕业之初,也有其他高校向我抛来橄榄枝,但是因为我对青海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使我最终选择回归母校,为青海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我们37名博士毕业生,是由省委组织部和青海师范大学通过省外专场招聘会引进的。我们来自全国各地,毕业于不同的高等院校,通过攻读博士,经过3至4年的学习和锻炼,已经具备从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识和能力。在一般人看来,博士毕业就算人才了。但扪心自问,内心深感惶恐不安。因为,与那些为青海省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们相比,我们在思想境界、知识能力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导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我们已经由一名大学生转变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由一名莘莘学子转变为有社会职业的公民。角色的转换,使我们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时刻铭记习总书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人生信条,把它当做学习、工作和科研的座右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遵纪守法、为人师表的好教师。我们一定会坚决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主动地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
我们要只争朝夕,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组团引才的工作人员不远千里迎我们来青海的那份辛劳,更不辜负各位领导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努力为青海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我们郑重承诺: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争创一流的教学业绩;在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多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让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拥抱新时代最美好的明天。
伯乐识马 以驰骋为报
青海民族大学 仁增拉青旺姆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青海藏族,十八岁的时候,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带着年少炽热的情怀,我离开家乡去北京求学,由此开始了“民大逐梦之旅”。为什么一定是民大呢?双双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的父母,是我民大情怀根深的沃土。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和母亲来校园回味她曾经的青春与热血,听她感慨母校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她眼里无时无刻闪耀的光亮,我知道那是对母校前程似锦的赞叹,也是对我日后有所作为的殷殷期许。
后来,我相继在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攻读获得文学学士、哲学硕士与文学博士,十余年寒窗苦读后便义无反顾投身到青海民族大学的怀抱,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学在民大,回报民大,是我从未忘却的初心,也是我作为青海籍少数民族学子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的使命所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也是青海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在外求学多年归来的我,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街头,看这广厦万千拔地而起,勤劳致富的家乡父老喜笑欢颜,这座高原古城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力量,我的内心充满了骄傲与喜悦之情。我的大美青海,在她发展壮大的这些年中我便归心似箭,如今她魅力四射、一派欣欣向荣,我更是急切的想要加入到建设家乡的洪流之中。或许是我这样的情怀热烈滚烫,所以使我外地籍的男友也随我共赴青海、扎根青海,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项目,更是让我们备受鼓舞,充满了一展宏图的抱负与信心。
当我入职民大,佩戴着校徽庄严宣誓“志愿成为一名光荣的教育工作者”,“为青海民族大学事业发展奋斗终身”时;当我听取校领导对新进教师如何准确进行自己的角色定位、迅速完成身份转换、回答“我是谁”、“我该做什么”等讲话精神时;当我看到同事们认真勤奋的工作身影时;当我真正站在讲台上面对着莘莘学子清澈如水的目光时,深切感受到自己日后的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走得稳健,将追求卓越作为日后的奋斗目标,紧抓教学、潜心科研,站好三尺讲台、守好一方书桌,肩负教学与科研的重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为青海的民族教育、为青海民族大学的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热情与力量。
感恩奋进 立志成才
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 任慧洁
2019年初春,我在“人才青海”微信公众号看到省里关于2019年赴外引才计划的公告,选择了回到故土家乡,怀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仰与执着,光荣入职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
转瞬间,在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工作已有几月,这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人才战略,为我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个人才华的空间和舞台。所以,我倍感荣幸也很珍惜这个机会,我一定会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爱岗敬业、学以致用。几个月的工作生活,我从医院专家、科室业务骨干老师们身上看到了五院的职业精神,看到了孜孜不倦、尽职尽责、心系患者的大爱情怀,感受到了“一切为了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五院精神,也感受到患者对医护人员满怀信任时无比厚重的责任。今后,我将提高认识、摆正心态、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担当作为,为五院又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努力学习,提升自我。在短短的时间里,院领导、科主任、同事们展现出来的业务水准和生活阅历深深感染着我,他们是我业务上的教授、生活上的导师。我一定会虚心求教、不断提升,攀登医学高峰,努力将临床工作与科研相结合,开拓创新、精益求精,让自己成为一个既接地气又有理论水平的专家型人才,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挑战,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创造成绩。
三、勤于实践,勇于担当。今后,在提高医疗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同时,我将不遗余力把“一切为患者”的服务理念融入到每一个医疗环节中,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讲座,帮助病人识别情绪,允许病人释放情绪。拓展多学科会诊的服务内涵,把简单易用的心理测评工具应用在临床中,让医务人员更迅速地发现、了解病人,方便随访,给病人提供全程心理支持。在病人诊疗过程中,发挥更好的辅助支持功能,配合临床其他科室更好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贯穿到医疗服务中。
立志青海,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我将永怀感恩和拼搏的心,在自己的岗位上练本领、长才干,做到心中有患者,手中有事业,肩上有责任,为青海卫生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用坚定信念务实行动为新青海建设贡献力量
大连海事大学 董仲磊
我叫董仲磊,是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2018年作为第18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任西宁市委外宣办副主任。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坐标点上,我能够入选第四批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感到非常荣幸。展望新的服务周期,我想表达三层意思:
一、我为什么选择来到青海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更要有新担当、新作为。中组部和团中央为我们打造了难得的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实践基层的广阔舞台,青海这片高天厚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青春才华、奋斗拼搏、历练品质的宽广实践平台,所以,我义无反顾地选择在这里,奉献在这里,扎根在这里。
二、我曾经为青海做了什么
强化政治站位,不断锤炼政治力。主动把个人的理想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融入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奋斗目标中,融入到新青海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建设进程中。深入基层调研,不断提升能力。
发挥专长优势,用钻研精神和学业所长服务西部,支援西部,建设西部,用实际行动贡献智慧和力量。积极沟通协调,不断扩大带动力。培养出一批“本土化”的专业人才,让博士服务团在青海产生“裂变效应”;积极依托大连高校资源优势和个人工作积累资源,做派出单位和服务单位沟通协调联络的“博士红娘”。强化责任意识,主动担当作为。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把组织的关心厚爱,转化为工作动力,全力以赴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在新一轮的服务期我要干什么
有幸入选第四批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这是一次有意义的人生转折。我会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主动把青春梦融入到新青海建设发展中,立志扎根青藏高原、服务幸福西宁。当前,青海正在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西宁正在加快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这也为我扎根青海、奉献西宁、施展才华提供了无限可能,我一定会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将奋斗的步伐深深印在这片热土上。
创新举措 补齐短板 打好人才工作组合拳
青海师范大学梅岩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委组织部的有力指导下,青海师范大学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汇聚八方英才,为建设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围绕“谋”字做实功,大力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坚持强本固元,构建立体化人才工作格局,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进、有关部门分工落实、全员参与配合的人才工作机制。先后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办法》《高层次人才考核管理实施办法》等10余项规章制度,创新提出灵活多样的引人、用人方法,为学校人才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围绕“引”字下功夫,不断优化人才引进环境。抓住“教育援青”“省校共建”重大政策机遇,充分利用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采取“大师+团队”引才方式,充分利用“博士服务团”“专家服务团”“昆仑学者”等多种平台,采取“以才引才”方式,先后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的100余名专家学者聘任为学校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候鸟式”高层次人才。
三、围绕“育”字使长劲,全面激发人才工作活力。实施“博士发展计划”,出台延长脱产学习时间、报销全额学费、提高科研启动经费、发放高原工作补贴等9项优惠政策,全力支持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实行“直聘教授”计划,遴选教学科研业绩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为直聘教授,享受校内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待遇。
四、围绕“实”字写文章,全力提升人才服务社会能力。学校紧跟“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围绕“生态立省”战略,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等4所对口支援高校、5个中科院研究所和省内高校,围绕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聚焦高原教育、历史文化、资源与环境、生物资源、健康、防灾减灾六大研究领域,整合组建50余个科研团队,组织200余名科研人才开展多学科、组团式科研攻关,努力打造服务我国高原科学研究、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人才发展的高端智库、学术平台、人才高地。“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这次谈心谈话会议精神,坚持“引育并重”,厚植引育土壤,以人才新政吹响人才“集结号”,为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贡献师大力量。
对人才用心用情 让人才尽心尽智
原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祁增潇
我原在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工作,近期因工作需要,调至青海省藏医院任纪委书记。今年3月是我负责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引才工作。
引才、育才、用才的主要做法有:筑巢引凤、引凤筑巢,擦亮引才新名片。一方面,建设具有特色的重点专科平台,提高专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科研课题为抓手,提高科研课题层次和科研获奖层次,提升医院在本专科领域内的知名度;努力提升医院等级,扩大医院业务范围和诊疗范围,提高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向“大专科、小综合”发展,以医院发展前景和学科规划吸引优秀人才;通过先进仪器设备的引进、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实验场地,为人才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医院“全国结核病医院联盟”“全国肝病专科联盟”等品牌效应和技术优势,在省级层面提供的政策支持基础上,建立院内人才专项资金,给予引进的学科带头人、博士、硕士编制、生活补助等支持,让人才发展有平台、有空间。
为用而引、以用促引,打好人才特色牌。一是让优秀人才挑大梁。每3年开展一次科室主任聘用上岗工作,实行动态管理,3年管理任期满重新聘用,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有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二是让领军人才有支持。瞄准省上“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和“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计划”等项目,积极推荐优秀人才。三是让实用人才有舞台。选派优秀医护人员赴外地进修深造,现有157名医护技人员学成归来。3名医务人员在读北京佑安医院肝病、消化专业研究生,5人在读北京胸科医院结核病专业研究生。
思想引领、携手逐梦,唱好人才合奏曲。一是注重思想引领,增强人才向心力。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重点突出“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开展室外拓展、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两弹一星”精神的滋养。二是注重交流交融,让人才扭成一股绳。发挥新进人才视野比较宽、思路比较新,已有人才情况比较熟、经验较丰富的各自优势,积极创造条件,让引进人才与现有团队在思想上切磋互鉴,在技术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三是加强管理服务,增强各类人才归宿感。对编制外紧缺本科人才,给予与编制内职工同管理、同待遇、同培养、同考核的同工同酬待遇,让人才安得下心、扎得下根。
培养和引进特色人才 扎实推进盐湖科技创新
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王永晏
我从三个方面来汇报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工作。
一、青海盐湖所人才队伍概况。目前全所共有正式在编职工235人,其中正高职称27人,副高职称58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48人。在读研究生110多人。2016年青海省实施“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以来,我所共入选18项,其中培养团队2项。2019年3月,青海盐湖所选派3名人事人才管理干部,全程参加了省委组织部组团赴外引才工作,共收到28名博士投递的应聘简历,最终招聘到6位博士。
二、人才培养和引进的主要做法全面加强党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和领导。一方面,结合盐湖科技创新实际,教育全所职工和研究生以老一辈盐湖科学家柳大纲院士、高世扬院士、张彭熹院士等为榜样,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盐湖精神发扬光大。另一方面,结合科技创新、科技扶贫、科普工作等为青年科技人才尽可能多地创造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机会,使青年盐湖科技工作者对国情、对盐湖化工生产实际有深入的理解。
围绕盐湖科技创新培养和引进特色人才。2018年一位中科院“百人计划”青年才俊择优通过,另一位“百人计划”技术英才项目审议通过。王敏同志被评为中国科学院2018年度人物,马云麒同志被评为2018年院所两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优秀个人,葛飞同志被评为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青海盐湖所得到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资助6项,其中培养团队1项。
通过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既培养人才,也引进人才。一方面通过国家、青海省和中科院的资助政策,鼓励年轻同志出国或到内地、沿海进修学习,拓宽视野,深化研究;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合作机会,以灵活方式引进人才,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的人才。今年八月,青海盐湖所成功主办了第36届国际溶液化学大会,两位国际著名学者被聘为我所客座研究员。
三、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体会从事盐湖研究与盐湖资源开发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艰苦奋斗的牺牲精神,更需要坚定的信心。虽然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人才方面有差距,但我们的盐湖科技人才和科技积累有明显优势。这个优势,既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也为我们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开发国外盐湖盐矿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