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阿伊赛迈山下的幸福村落

12.05.2016  12:25
来源:海东时报

干净整齐的村道广场

养殖户正在包装绿壳鸡蛋

绿壳蛋鸡养殖

   在乐都区西南,阳光从阿伊赛迈山顶上倾泄下来,山色因阴阳的分割也一明一暗。坐落在山脚下的下营藏族乡清新秀丽,村道两旁的红色琉璃瓦鲜艳夺目,几个老汉在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上打牌聊天,不时传来欢乐的笑声……

  走在上营村干净整洁的硬化道路上,一幅幅温暖祥和的乡村图景展现在记者眼前。这些扑面而来的“高原美丽乡村”,使下营乡75平方公里的热土满目新景,这也是近年来下营乡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的新变化。

  乡村管理迈入“大数据”时代

  四月的一天,下营乡茶龙村党支部书记李更太跑到乡政府,急急忙忙地找到工作人员:“你快帮我看看我们村上符合老龄补贴条件的人有多少个,我了解的情况虚岁和周岁对不上,村民们各说各的,实在是判不来啊!”一旁的工作人员在电脑边点了几下鼠标便说:“按身份证上登记的年龄,你们村里有9个符合条件的,还有几个明年就可以领了。”听了工作人员的回答,李更太舒了口气,说道:“这下好了,系统里一查,村里每个人的情况都知道,这给我们村干部省了很多事。”

  由于基层工作非常繁琐,民政、计生、农业、牧业、水利、养老、医保等业务涵盖各个方面,各类数据统计、汇总量非常大。长期以来的工作方式处于手工状态,统计查询困难且数据无法共享。各项惠农政策在一线实施,使民政、计生、农牧等业务工作重担压在乡镇干部肩上,特别是各部门所需数据的来回“起点”统计,造成了乡镇干部人力资源浪费,服务群众的精力也被削弱。针对这一问题,下营乡率先运用软件平台将数据库有效整合,成功开发了全区首个覆盖乡镇和农村各项工作、各类数据的报备、筛选、统计、分析的“农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乡政府提供村庄、村民综合管理、信息查询和统计分析等数据。系统以农户个人基本数据库为基础,农户的个人信息、家庭信息、房屋结构、补助享受、耕地面积、产业机构等50余项基础信息通过各类运算程序和数理逻辑,实现了乡镇各项工作数据相互支撑、混合使用,改变了基层干部被动管理的状态。

  目前,乡镇干部已运用系统完成各类数据查询、统计2400余条,形成数据分析报告10余篇,“农综系统”为乡镇干部更好落实惠农政策、服务基层群众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也为实现“三基”建设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美丽乡村充满和谐之音

  走过朱红色的下营藏族乡大庄村村门,东边的小树林里传来阵阵喝彩声。顺着蜿蜒的小道记者来到喝彩的人群中,原来他们都是村里的射手,正在标准化射箭场切磋技艺呢。一听我们是记者,村民杨万才说:“国家的政策好,给我们每个村里都修建了正规的射箭场,这让我们的爱好有了正规的活动场所,安全也有了保障。”在村道的另一边,村民杨更秀家大门上大红的“囍”字格外显眼。她说:“这几年,政府帮我们盖了新房,换了围墙,就连洗澡间和厨房里都有太阳能热水,孩子也结了婚,对我来说是双喜临门啊!”

  院墙外,平整的硬化路贯穿了整个下营乡的各个村落,路边的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还有村庄各处干净统一的垃圾桶,处处彰显着环境优美生活好。

  近年来,下营乡加大争取投入力度和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科学布局,规范管理,着力使美丽乡村建设上档升级。2015年,下营乡共投资5597万元,对祝家、卡金门、下营、白土庄和上营5个村进行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使909户3321人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下营乡不断推动村庄内部和整体面貌改观,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立完善了周期性整治制度,实现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下营模式”。

  截至目前,下营乡已完成8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覆盖面达80%,其他村落正在进行“古村落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下一步,下营乡将利用2至3年时间打造民族特色彰显、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靓丽、经济稳步发展的高原美丽乡镇。

  蛋鸡养殖惠农更富农

  “近两年,我依靠乡政府的帮助发展绿壳蛋鸡养殖,同时流转了村里的土地,种上了樱桃树,现在合作社里有4000多只蛋鸡和30亩樱桃,每年的收益比以前翻了几番。”下营乡蛟鹏富硒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李鹏善介绍说。近年来,下营乡围绕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全力做好蛋鸡养殖、樱桃种植两件事,着力打造农民致富增收亮点,引领农村经济有效发展。

  为了发展特色养殖业,乡党委积极加大政策帮扶力度,从湖北引进鸡苗6000多只供给农户,并按照养殖规模和投资规模进行补助的扶持政策,指派专人为养殖户全程服务,成立了5个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一条集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链。

  在乡党委的政策扶持下,李鹏善流转了村里的土地,建起了四座标准化鸡舍,鸡舍旁的樱桃林地成了蛋鸡的运动场。李鹏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养了4000只绿壳蛋鸡,一只鸡一年下200枚蛋,一枚蛋1.5元,一只成年绿壳蛋鸡出售价是150元,每年的收益有好几万不说,还能带动村里的乡亲们一起致富!”

  越来越明显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临近农户养殖绿壳蛋鸡的积极性,为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乡政府加大了对绿壳蛋鸡养殖的补贴和跟踪服务。如今,下营乡充分利用半脑半浅的地域优势,养殖模式采用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群体销售相结合的模式,向全乡10个村辐射,饲养方式采用林地放养与舍饲圈养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养殖的生态性、环保性、营养性,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梦想之路。

  书记帮忙“卖鸡蛋”

  日上三竿,茶龙村村民拉毛才旦抱着一个纸箱子来到了村党支部,见到书记李更太便说:“听说今天高书记要回西宁,让他把我这几百个鸡蛋带上个,趁新鲜的时候卖掉,要不到时候卖不上好价钱。”说着便把箱子放在了一辆青A牌照的越野车旁。

  拉毛才旦口中的高书记是西钢集团焦化厂派到茶龙村的“第一书记”高志光。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高志光和扶贫工作队通过进村入户,得知茶龙村的特色经济就是绿壳鸡蛋,但苦于地处脑山,交通不便,绿壳鸡蛋始终没能找到销路。在李更太的建议下,高志光决定将鸡蛋带回厂里,让身边的亲戚朋友尝尝,如果评价不错就发动厂里的干部职工来帮茶龙村民来销售鸡蛋。

  见到高志光时,他身边还有一个穿着衬衫西裤老板模样的人。经介绍,才知他是高志光带来做“鸡蛋生意”的某公司经理项燎原。“我吃了老高带回来的鸡蛋,味道很好。老高说鸡蛋是贫困农户自家养的,帮忙找找销路,我就来到村里实地查看一下。”项燎原说,夏天要回辽宁老家,带些鸡蛋回去,有可能的话帮村民们打探下东北的市场。

  高志光说:“现在我每次回西宁,都会有人主动要鸡蛋。现在每次回去,我都会带上几千枚蛋,帮村民找找销路,这样他们脱贫的信心也会更足些。”

  “2016年,我们计划脱贫60户221人;2017年计划脱贫98户335人;2018年计划脱贫110户403人;2019年计划脱贫44户165人,实现全部脱贫。”下营乡党委书记吴金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