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青海传统村落·走进化隆]化隆支哈加——人神托举的非遗火炬

22.04.2015  20:21
核心提示:   “支哈加”系藏语音译,意为支哈神山的子嗣,因信奉支哈神山为部落祖先而得名。  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以东45公里处的金源乡支哈加村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据当地出土的文物显示

   “支哈加”系藏语音译,意为支哈神山的子嗣,因信奉支哈神山为部落祖先而得名。

  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以东45公里处的金源乡支哈加村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据当地出土的文物显示,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特别因地处藏传佛教后弘期星火之源——丹斗寺以西15公里处而成为八思巴、三世达赖喇嘛等帝师、大德往返丹斗寺的必经之地。

  支哈加人自称是吐蕃戍边军队的后裔,因等不到返回拉萨的诏令而长期居住在这里,史称“噶玛洛”。可能受军屯遗风之影响,支哈加人坚韧、自信,素有相互帮衬协作的团队精神,“单人一事无成,十人无事不成”是支哈加世代恪守的古训。

  支哈加村与大部分藏族村落一样,经历过自然崇拜、苯教信仰和藏传佛教(包括萨迦、噶举、宁玛及格鲁等教派)信仰的相互融合与过渡,如今,除了痕迹明显的自然崇拜和藏传佛教宁玛派、格鲁派和谐共存外,其他教派或信仰已经淡出他们的生活。

  支哈加村向来以“宗喀艺术”的薪火传人自居,自喇钦·贡巴绕色以来,人才辈出,宗喀巴大师、章嘉·若必多杰、松巴·益西班觉、噶哇喇嘛(元末明初支哈加人,绰号“孔纳戴”,系藏传佛教萨迦派得道高僧,著名唐卡艺人,兼通金属工艺,其传世之作已不幸被毁)等个个名震寰宇,薪尽火传,“宗喀艺术”传承脉络清晰,唐卡绘制、泥塑、佛塔、本康、陶罐、缝纫等传统手工艺人代有传人。目前,支哈加村以获得山花奖的唐卡艺术大师东智才旦、切杰仁增等为代表的唐卡艺人就多达100多位,木工、砌石技艺精湛者不乏其人。清乾隆年间出生于此的著名持咒师央本,曾遍访多麦地区向高僧大德学习唐卡绘制、泥塑及藏文书法,其作品《威猛莲花生》《大般若经十二函》(手抄本)等现存于世。

  阿克陈力,持咒师央本的孙子,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唐卡艺人。幼年,在其叔叔叁丹及朗加画师座前学习绘画基础,后到拉萨进入噶厦政府创建的佛画学校学习唐卡绘制。因其天资聪慧、悟性过人,加之刻苦钻研,很快成为闻名拉萨街区的著名唐卡艺人。其作品《上师供奉图》作为镇寺之宝,珍藏在赛智寺。

  支哈加村造塔之风盛行,除了寺院的20座佛塔之外,仅村民以户为单位建造的佛塔多达十余座,本康(供奉十万尊擦擦佛像的房子)更是不计其数。持咒师东智才让是居·米旁《佛塔度量经》的嫡传艺人,在山西省五台山、我省青海湖海心山及贵德县尕让乡等地建有70余座佛塔。

  支哈加人喜欢射箭,更擅长制作弓箭。清朝中叶著名的“加妥三兄弟”,不仅是制作弓箭的高手,更是箭无虚发的神箭手,哪怕是农忙季节,他们兄弟三人的弓箭从不离身。据说他们个个能百步穿杨,功夫堪比格萨尔大王麾下大将察香·丹玛。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索南多杰)    

  (图片来源:由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颜金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