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田野写春秋——记玉树州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尕玛旺扎
青海新闻网讯 “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改变玉树农牧民单一落后的耕作方式,让老百姓从贫瘠的土地上实现增收,这是我的责任。”
从21岁踏上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带着农牧干部朴实的“责任”,玉树藏族自治州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尕玛旺扎的足迹遍布了玉树州农区玉树、囊谦、称多三市县;他的身影一年四季在澜沧江、长江谷地奔波;他的实干、执着、认真、严谨,博得了农牧民、同事和领导的称赞。
玉树州农业从单一的青稞种植发展到今天马铃薯、豌豆、油菜和各类粗细蔬菜,生产方式从原始的二牛抬杠到机械操作,使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收入逐年增长,离不开尕玛旺扎的身影。
24年如一日,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对乡亲的深情,尕玛旺扎与农牧民同生产、同劳动,活跃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牧民生产技术,将“干好农牧事,做好农牧人”的高原农牧精神,用实际行动写在了玉树这片高原大地。
同事眼中的“实干家”
“当时,我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改善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把内地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家乡。”1991年,学习农学专业的尕玛旺扎从省农林学校毕业,分配到囊谦县农技推广中心工作。
1993年,囊谦县实施青稞作物的药剂灭草、机械条播、良种推广和机械耕作4个2500亩农业“425”工程。年轻懂技术、了解农牧民生活习惯、又会藏汉双语的尕玛旺扎被派到项目实施一线。
白天他跟踪服务在各乡村的田间地头,一边解决农牧民遇到的难题,一边督促农牧民按要求播种。晚上住在牧民家,与农牧民交流,畅谈田间管理、科学种地的基本知识。
“当时,有些农牧民晚上偷偷跑到自家地里撒播籽种,我和其他技术员一样,有些哭笑不得,但更多的是无奈。”了解农牧民认为条播会浪费地的真实想法后,尕玛旺扎觉得科技宣传没做到位,责任还在自己身上。
只有眼见为实,农牧民才会接受新技术。尕玛旺扎划出了两块对比田试种。秋收时,经村民收割、打碾,一块地产出300斤,一块地产出180斤,这下让农牧民彻底见证了科学种田的力量。
“由于文化水平低,又受传统思想和宗教的束缚,农牧民接受新事物能力很低。”囊谦县农牧局局长郭积星说,但尕玛旺扎却耐心十足,以实际行动,将周期漫长的农业技术,用实例在短时间内赢得到农牧民的认可。
“尕玛旺扎平时不爱说话,但他给农牧民讲课时却头头是道,一讲就是二三个小时。能把农业新技术与现场操作遇到的难题结合起来,用藏族群众接受的藏语言讲出来,深受群众赞誉。”说起尕玛旺扎,与他共事过的同事,无不为他的肯学、肯干所折服。
农牧民心中的“洛洋嘉毛”
“洛洋嘉毛”是囊谦农牧民口口相传的一句藏语,汉语的意思是“带来丰收的汉族女技术员”。
十多年前,汉族农业技术员王淑娴来到囊谦县白扎乡推广青稞新品种。在她指导下,白扎乡青稞年年丰收,当地群众亲切地称王淑娴为“洛洋嘉毛”。
然而十多年后,尕玛旺扎因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带领群众科学种田,增加收入,被当地群众称为第二个“洛洋嘉毛”。
全州19万亩耕地,囊谦就占据了10.8万亩,有一半的农牧民靠种地为生。虽然种植历史悠久,由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农业效益低下,部分农牧民放弃耕地另谋出路。
“只有引进新品种,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加强田间管理,玉树的农业还是大有前途。”尕玛旺扎在兼顾玉树市、称多县的同时,将农业技术推广重点放到了囊谦县。
“尕玛旺扎是‘洛洋嘉毛’一样的人,来到村里与我们农牧民同吃同住。春播时给我们做种植规划、教我们使用农机,夏季指导我们药剂灭草、田间管理,秋天一起秋收打碾、翻地保墒。我们都有他的电话,如果遇到难题,就能及时解决。”白扎乡吉沙村党支部书记切保一提起尕玛旺扎,一个劲地竖着大拇指。
一家一户宣传,组织村民召开现场观摩会,协调上级部门配收割机、拖拉机,帮农牧民购置籽种、修建菜窖,农牧民马铃薯丰收还联系学校单位找寻销路。只要农牧民开口,尕玛旺扎的服务事无巨细。
位于通天河沿畔的玉树市仲达乡尕拉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村。在传统的耕作习惯下,农民的收入极低、增长缓慢。1996年尕玛旺扎来到该村蹲点,推广适宜种植的马铃薯,村民们纷纷称他为“土豆”老师。
今年71岁的尕拉村支部书记多杰回忆,当时,全村只种青稞和少量的土豆,而且一半地种植,一半地休眠。尕玛旺扎了解后,举办了一期50人参加的培训班,告诉村民土地不用休眠,可以用青稞和土豆倒茬,产量会增加一倍。
“‘土豆’老师很认真,早晨给我们讲,下午就到地里让我们操作,第二天还要求学生把昨天学习的内容说出来。还把讲的内容画成图,让我们一目了然。”参加过培训的村民尕玛来西按老师要求,把自家坡地全部对半种上青稞和马铃薯,为留住雨水,把顺坡垄变成横坡垄。
“从那年起,我们村的洋芋开始大规模生产,亩产量从300斤提高到3000斤,青稞也从每亩150斤提高到300斤。”“再加上休眠的一半土地也种上了,产量翻了几倍。”“近一个月时间,‘土豆’老师几乎跑遍了全村370户人家,手把手教,不厌其烦。”……
家中靠不上的“户主”
人的一生,时间是有限的。在家庭与事业之间选择,尕玛旺扎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后者。“干好农牧事,做好农牧人”这是他做人的基本遵循。
走进位于结古镇当代路的尕玛旺扎家,80平方米的一套平房内,简单的藏式家具、取暖的火炉,再找不出一个与富裕和奢华相称的大件。但整个客厅却红砖铺底,异常干净整洁。
“在这个家里,有男人却一点都指望不上,大小的事都得我操心。”妻子珠玉,也是玉树州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员。最让她生气的是,作为自己领导的老公,明知家里有事,自己不管,还严格要求妻子先完成单位的事,再处理家里的事。
玉树发生地震后,尕玛旺扎的家成了危房,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阶段全家搬了4次家,每一次由于片区和建委会有事,尕玛旺扎都不在现场。妻子只能依靠亲戚朋友来回搬,一搬就是半夜。每次听到邻居说起:“你家男人哪?”珠玉心里充满了委屈。
“我最不能原谅的是,这么多年没管过一天孩子们的学习,女儿自己比较自觉,地震那年考上了西北民族大学。可是儿子今年连高中都没考上,只能去上中专,我心里满是愧疚!”
每当珠玉因孩子的事与尕玛旺扎吵,他都沉默不吭声。“我唠叨多了,他就说,我们都干农牧工作,拿着党和国家的工资,要对得起党的信任。地震时家里人无一人伤亡,现在这点困难能算什么,克服一下也就过去了。”
“在我的印象里,爸爸总是在忙,经常下乡,很少见面,更不用说管我们的学习了。”谈起自己的爸爸,今年刚上班的女儿说:“好不容易爸爸早点回家,给他谈谈自己的工作。可他却转到了自己的工作上,说农牧民文化水平低,生产技术落后,我们再不去教,他们就无法摆脱贫困。”
就在家庭最需要的时候,尕玛旺扎又投入到设施农业的灾后重建中,修建上千栋日光节能温室。从规划选址、技术指导到质量监督,每一项工作他都要亲历亲为。
目前,全州已建日光节能温室1600栋,蔬菜品种从几种发展到30多种,年产新鲜蔬菜1000吨,从每年的6月至9月可自给蔬菜达60%。同样也打破了玉树一年四季吃不上自产新鲜蔬菜和水果的历史。
这巨变的背后,不是一个体,而是像尕玛旺扎一样,众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共同普及农业技术的结果。与全国人民一同走进小康社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还需要更多尕玛旺扎一样的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