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县“三大员”成促牧民增收致富新模式
记者近日在青海省牧区刚察县调研了解到,为夯实村级组织执政基础、提高农牧民致富本领,当地政府加大经费保障,从大学生和农村优秀青年中招聘了近200名社情民意党建信息员、游牧民定居小区管理员、驻村警务员。三年来,这支沉得下、留得住、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人才队伍通过“家人式”服务、“手把手”帮扶,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农牧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大员模式”是牧区发展新阶段的迫切需要
刚察县是青海湖北岸的环湖重点牧业县之一,全县总人口4.2万人,少数民族占72.5%,其中藏族占63.38%。县委副书记高志国说,牧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经济各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但当前阶段仍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农村干部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学习接受不快,很难迅速熟悉掌握中央和省州县关于牧区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相关法律法规。一些村干部离上级要求的“农牧区政策精、法规通”相差甚远,更谈不上运用政策法规引导群众、推动工作,让“上情”准确及时传达到基层一线,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贯彻落实。有的村干部接触外界信息少,不读书、不识字,难以胜任开展党员教育和农牧民实用技术、农牧科技技术培训的重任。
二是有着千百年游牧生活传统的农牧民近年来逐渐定居生活,在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同时,如何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方式迎来挑战。据了解,刚察县推行游牧民定居工程后,1万多游牧民开始“小城生活”,但很多人却难以适应新环境,习惯烧牛粪的牧民不会用太阳灶,有的妇女不会操作洗衣机,还有群众对干部工作缺乏信任和理解,村级管理很被动。需要有人带领农牧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快融入城镇生活步伐,开启健康文明新生活。
三是牧区地域辽阔,基层正规警力不足,治安防范亟需重心下移,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四是牧区每年有一批返乡大学毕业生和知识青年待业,其成材、就业问题同样也牵扯到稳定、发展。
着眼于解决这一系列问题,2012年,刚察县从本县范围内选聘近200名大学生和农村优秀青年,担任社情民意党建信息员、游牧民定居小区管理员、驻村警务员。参照大中专生见习岗位报酬待遇,每人每月落实工作补贴1000元和生活补助600元,实行动态增长机制,并按照现行政策规定纳入养老、失业、工伤和医疗保险范围,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组合式服务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据了解,刚察县明确规定了“三员”的具体工作职责,要求聘期内必须驻村或小区(寄住群众家中)工作,每月不少于20天,并配备了交通工具。实行一年一考核,考核与村级组织、村干部和驻村干部年度绩效考核同时进行,实行末位淘汰制。利用“三员”人才优势,建立了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治安隐患、实有人口、孤老病残、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重点人群8项信息数据库,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小区)、矛盾不上交”。 社情民意党建信息员到村一般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并兼任村团支部书记,表现优秀的可通过参加选举,担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但必须做到社情民意、工作重点等“必知”,致富能人、贫困户等“必访”,重要会议、处理纠纷等“必到”,工作日志、调研报告等“必有”。
“以往有困难找亲戚邻居,现在有难事第一个想起的就是驻村信息员。”丈夫因病早逝,独自供养3个孩子上学的刚察县向阳村农民杨秀梅说,是驻村信息员主动上门服务,帮她办成了低保、贫困学生助学、特困妇女救助等。
翻开扎苏合村社情民意党建信息员刘永祥的笔记,全村220户、934人的家庭信息、健康状况、产业项目等一目了然。村支书扎公保说,过去在发低保金时,总有村民怀疑村干部优亲厚友。刘永祥建议实行倒排序,同等经济条件的家庭,村干部亲戚往后排,这样一实行,村里的反对声音一下子消失了。
而游牧民定居小区管理员的角色更像是“保姆”。大学生冯玉清是瓦彦新宅小区的一名普通管理员,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能听懂一些日常藏语。冯玉清告诉记者,一有闲暇就上门为小区牧民手把手教一些日常家务,如何整理屋子、摆放家具、操作家电、做饭、炒菜等,经过一段时间指导,牧民们已基本学会了一些现代化的生活常识。越来越多的牧民学会了算账理财,逐渐的从牧区人转变为城镇人了。
如今,瓦彦新宅小区建立了牧户财务收支档案制度,小区120户牧户建立理财档案,一户一档带动了牧民转变消费观念,使牧民真正明白了节约不必要开支也是增收的道理。
在游牧民定居小区管理员的倡导下,刚察县为各定居小区均配建了200平方米以上的休闲娱乐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并配套了相关设施,组建了小区居民锅庄舞表演队,丰富了定居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加强牧区治安防范能力,刚察县公安部门对驻村警务员通过藏汉双语进行了专项培训,进行了队列、警容、警纪训练,提高了收集社情信息、排查矛盾纠纷、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等方面的业务技能。
据统计,“三大员模式”推行三年来,全县调处化解矛盾纠纷800余起,侦破治安案件500余个,为牧民代办、解决困难上千件。
——千方百计提高农牧民致富本领
刚察县泉吉乡党委书记坎本才让说,实现牧区的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需要引导群众真正把思想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上来,一切围绕提升生活质量来想问题、办事情,“三员”利用自身优势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位于泉吉乡年乃索麻村,俗称“冬窝子”的冬季放牧点,这里已看不到牧羊少年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封闭式羊圈。“在畜牧专业毕业的村信息员王海江技术指导下,我们去年开始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大家按牛羊数量和草场面积入股,由合作社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养牛养羊,大家到年底分红。”合作社负责人扎西东珠说。
记者走访了泉吉乡、哈尔盖镇的多家环青海湖旅游线路新建的“牧家乐”,整洁的客房内沙发、电视、热水器等设施齐全,厨房明亮清洁,清香的奶茶在火炉上冒着热气。其中一家的主人乔旦太告诉记者,他通过村信息员介绍去县里进行了系统学习,藏餐做得更有味道,客用被褥坚持每天换洗,客人们都竖大拇指。夏天是青海湖的旅游旺季,他家一天可以为10个游客提供食宿,按每人每天80元消费计算,四个月他家总共收入超过10万元。
“刚搬进定居小区时,我们对是不是有事干、有收入,存在不少顾虑,害怕坐吃山空,今后没有保障,长期住不下去。”这是许多农牧民的心声。
沙柳河镇牧民垮布加一家2012年搬进定居小区,全家一年只有5万元的草场流转资金,出去打工又没有技术,生活压力很大。“是小区管理员在逐门逐户调查时主动问到了我的困难,后来还把像我这样人都集合在一起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我和妻子学成后申请了政府贴息贷款开公司,专门制作藏族特色的帐篷,今年的订单已经超过了11万元。”垮布加说。
据刚察县农牧局副局长陈永杰介绍,县财政投资70多万元建设了农牧民就业技能培训中心,目前已经培训了近3000人次,主要涉及唐卡绘画、民族歌舞表演、藏服缝纫、藏餐烹饪、石雕、建筑等15个专业,就业部门还积极衔接就业岗位,已有1000多名学员实现就业。因为有了诸多后续产业做支撑,刚察县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一些专家表示,刚察县的“三大员模式”顺应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让更多下沉的基层力量承担起了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部分压力,提升了牧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