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发展变奏曲——县域经济发展报告·玉树篇
玉树市全景 张多钧 摄
结古镇,昔日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岁月无数,过往商客在此逗留,活跃了这个高原之巅的小镇。
201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这个昔日繁华的小镇陷入一片废墟,满目疮痍。3年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援助下,一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屹立江源。
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玉树县,设立县级玉树市。一个崭新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摆在玉树市面前。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玉树市给出的答案。玉树市地处三江源门户,生态保护远比经济发展重要,玉树市发展的落脚点就是如何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创新发展:智慧玉树为草原新城插上腾飞翅膀
玉树市能有如今的辉煌,是全国各族人民爱心的“结晶”,如何守护好这份“结晶”,不辜负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管理好、运营好、发展好新玉树,充分发挥玉树市的服务、辐射、带动、支撑作用,智慧玉树建设项目是最恰当的诠释。
伴随玉树撤县建市,结古镇取消,随之而来的是4个街道办事处16个社区,新城市的管理如何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最有发言权。这里一楼是呼叫中心,15名接线员24小时三班倒,一楼的主屏幕上显示的是阳光厨房、学校、各社区,监控已经覆盖全市的每一个角落。二楼是各委办局坐席,其中有4个街道办、公安局、食药局、市政管理、城管、国网等事关百姓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单位。三楼是决策室,也是紧急会议室。
玉树市16个社区下分75个网格,每个网格一名网格员。网格员配备社管通,自己所在区域出现任何事情,网格员拨打12345公众服务号到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一楼,通过社管通上传事件图片,一楼接线员受理问题后根据事件的种类,分门别类发送到二楼的相应委办局,委办局派人处理事件后回复一楼接线员,接线员与相应的网格员联系进行回访,查看反映事件是否得到解决。这么一个流程下来,简单的市政、供水、供暖等问题,一天就可以解决,最多5天解决。
同网格员举报不同的是还有群众拨打12345举报电话,群众举报问题解决后由城市管理服务中心的回访科进行实地回访。
这只是玉树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一期工程,是个基本框架,到2017年,后期项目将全部建成。届时监控将覆盖玉树市的林场和精准扶贫、民政局、三维地图等子系统,总投资达到4000万元。
记者在采访时遇到接线员戈西松毛接到29网格网格员反映结古街道办格下社区嘉明塘格萨尔广场对面河道内有垃圾,并附上图片,接线员将情况反映到二楼的环卫部门,马上有人去清理,前后没超过半个小时。
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尼玛措毛说,管理中心从2015年11月投入运营到现在,受理的事件达到了2000个左右,解决率达到60%,未解决的事件都是灾后遗留问题,需要市委、市政府研究。
转型发展:打造现代高原生态农牧业示范高地
畜牧业是玉树市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受虫草和藏獒经济的影响,畜牧业遭遇“冰点”,牧民纷纷离开草原,进城享受着安逸的生活,加之灾后重建,部分农业区农民弃耕,纷纷进城从事三产。
如今,农牧民思想观念转变,农牧业转型发展,探索出了循环农牧业经济,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规模化种养殖基地支撑、广大农户参与的模式。循环农牧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实现了经营理念由重畜轻草向种草养畜转变,饲养方式由自然放牧的粗放经营向舍饲半舍饲集约化经营转变,增长方式由单一方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形成了草业建设—绿色养殖—畜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有机肥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农牧业循环机制。
目前,全市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达到了80个,其中62个是政府扶持在62个村建立的,尤其是下拉秀镇钻多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是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区。钻多村453户,入社的户数达到416户,入社的草山2.6万公顷,入社的牛6940头、羊810只,草场牲畜流转达到了70%以上。合作社创新草原生态保护机制,建立农牧业经营主体和草畜联动的机制,实现了草场减负、牧民致富,兼顾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草山面积小是玉树畜牧业发展的“瓶颈”,玉树市坚持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农促牧,实施粮改饲,农业区为牧业区服务。2016年,巴塘储草站种植的燕麦增加到了233公顷,加之复耕200公顷的耕地种植了饲草料,即便冬季遭遇大雪灾,牲畜也可安然过冬。
这些饲草料还远远不够,玉树市将来会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最主要的饲草料基地,两块、三片、多点的格局谋划饲草料种植。两块就是在巩固好巴塘233公顷饲草料基地的基础上,将仲达乡333公顷的耕地纳入进来,同步配套饲草料精深加工设备,形成玉树市两块草产业示范园。三片就是依托巴塘、安冲、小苏莽三个乡镇一块农业区的优势,打造不少于333公顷的小块集中连片种植饲草料基地。多点是继续在下拉秀、上拉秀等乡镇推进房前窝后圈窝种草,户均不低于0.3公顷,形成总规模不少于667公顷的饲草料种植规模。
玉树市农牧业高歌猛进。2016年,各类牲畜存栏49.45万头(只、匹),出栏率达25.6%,全市耕地总面积3267公顷,种植面积达2133公顷,撂荒地复耕200公顷,全部种植了饲草料,全市的农作物总产量达4141吨,肉产量1.1万吨,蔬菜产量3416吨。
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的胜地
今年1月23日,一条好消息从北京传回青海,传到三江源,文化部同意在青海玉树州设立“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意味着从国家层面对玉树地区的文化与生态做整体性保护,全面地彰显藏区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这也为玉树市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玉树市最丰富而且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无疑是文化旅游资源。这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藏传佛教四大教派齐全,歌舞民俗、传统民间技艺独一无二,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胜地。
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更加坚定了玉树市倡导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绿色经济的路径,对文化资源实现以保护带发展,以发展促保护,采用商业化手段,结合当地旅游业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在传承中努力开拓市场,以效益促传承,带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小步慢跑、步步走实的原则,重点打造景区景点,挖掘和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品位,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响“三江之源·圣洁玉树”的品牌。玉树市相继推出了勒巴沟、唐蕃古道等文化旅游体验区,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文化旅游的品质和内涵,在丰富传统赛马会内容的基础上,成功举办漂流世界杯、国际徒步赛等高端文化体育活动。
玉树市从来不缺文化旅游资源,欠缺的是景区服务场馆不完善。针对这一不足,玉树市在景区服务场馆上下狠功夫,目前新寨景区管理服务中心打造成的嘛呢文化传播基地,规划打造的巴塘康巴藏族民俗综合体验区、隆宝湖观鸟生态体验区、康巴风情及玉树土特产购物一条街等,正在努力营造新玉树旅游的氛围。
以玉树市为中心,重点打造3个区域,通天河河谷地带打造古村落等人文旅游圈,西北区域打造湿地、珍稀野生动物旅游圈,南面打造草原风光、山水文化旅游圈,玉树市提供后勤服务和保障。
撤县建市三年来,玉树市旅游总收入达到3.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和31%,文化旅游正成为全市经济收入新的增长极。
玉树市,正在绿色、创新、转型发展的理念下,风雨兼程,一路前行,赶超在前行的路上永不停歇,幸福和美的新玉树变奏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感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何打造玉树市的“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
在无数次的采访途中,看着逐步崛起的新玉树基础设施完善、功能结构齐全、民族特色浓郁,玉树市立足区位优势,以生态旅游实现农牧民增收,旅游宾馆、牧家乐随处可见;干净整洁的街道为游客营造了舒适的环境,更多的牧民转身变市民,依托生态旅游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对于牧民来说,他们开心拥抱着“金山银山”,从相对宏观的层面来说,玉树市渐渐实现着“绿水青山”。
众所周知,玉树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环境资源,建设生态家园,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玉树必须牢牢时时记住的政治责任与使命。
畜牧业是玉树的母体产业、支柱产业。今天的玉树一部分牧民转身变市民,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更多的牧民则是依托生态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念好“牛经”“羊经”的同时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丰收。
纵观玉树市的发展历程,不论是生态旅游还是生态畜牧业,在方方面面的鼎力支持下,在千千万万玉树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中,这里正在奏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完美交响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