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地的秘密 青海师大350名学子野外实习完成

13.07.2015  10:37

  青海新闻网讯(记者 崔永焘 报道) 6月15日至7月3日,青海师大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等6个本科专业350名同学,在曾阳教授、周强教授、黄芸玛教授、李建民教授、杜军华副教授等老师的带领下,圆满完成峨眉山-都江堰地区、秦岭地区、祁连山地区野外综合实习。

向高山更高处进发。(照片由青海师大生地学院提供) 叩问大山。(照片由青海师大生地学院提供) 青海师大学子在汶川地震遗址参观学习。(照片由青海师大生地学院提供)

野外解惑。(照片由青海师大生地学院提供)

  生物科学和地理科学的教学全过程,包括课堂讲述、实验室实验、野外实习三个基本环节。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生命与自然地理现象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种类繁多,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野外实习是生命科学和地理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从课堂、实验室走向大自然的更为复杂、生动的学习方式,它能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加强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机会,也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根据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等专业培养方案,在完成相关基础课程学习后,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在第四学期安排三周的野外实习。如自然地理综合实习选择了四川省峨眉山和都江堰地区作为实习基地,这里自古就有“地质之宫”、“巨大的植物宝库”、“天然的野生动物园”等美誉,地层出露典型、构造明显、地貌全面、气候变化多样、土壤类型丰富、各种生物群落发育、自然带垂直变化富有特色,完全能够满足各个部门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要求。

  通过三周的野外实习,同学们亲自动手测定了地质剖面、分析了地质现象的形成过程和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学习了用岩性和沉积构造初步分析沉积环境和岩层层序的方法,掌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技巧;在白沙河认识到了侵蚀基准面、了解了阶地形成与构造运动的关系,绘制了河流阶地位相图;在林崖山分析了主要的成土过程、学习了土壤剖面分析的主要方法,实地进行了路线调查、绘制了土壤分布断面图;在都江堰、祁连山、秦岭周边山地开展了植被的有样地调查和无样地调查,并采集了近百种植物标本;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同学们认真分析了弯道环流、河流动力均衡原理和河床平衡剖面理论,认识到都江堰水利工程中蕴含的地学原理;在峨眉山,同学们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垂直地带性在气候、生物、土壤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映秀,同学们实习了地震灾害的地质成因、地貌特征、地震灾害遗迹的开发利用。

  通过野外实习,学生们对课堂上的知识有了更深入得理解,野外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且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友谊,丰富了阅历、增强了信心,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的认识,为今后从事职业打下了基础,达到了预期的实习目的。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后要更加认真学习,努力实践,积极探索生物、地理科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