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嘣脆,且看青海农村炒大豆

25.02.2017  21:02
来源:西宁晚报

  

   “炒豆了……”随着一声吆喝,湟中县海子沟乡总堡村村委门口的一口大锅支了起来,鼓风机将灶膛里的火苗越吹越高、越吹越旺……

  “二月二,炒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24日,湟中县海子沟乡总堡村农民们一年一度的“炒大豆”活动又开始了,民众聚集在一起炒大豆(学名蚕豆,青海人俗称大豆),那是一种怎样的阵仗?

  青海人喜欢吃“炒大豆”,并且有着“农历二月二吃大豆的习俗”。据说,这一习俗的来源是,进入冬季,外出干活的人们都满载而归,家人为了报答他们的辛勤劳动,拿出家中最好的东西犒劳他们。特别是因为喝腊八粥、吃搅团、春节期间大口吃肉等原因,经过一个冬季的好吃好喝,迷糊了这些“挣钱人”的心眼。于是,在天气逐渐变暖、人们计划外出之前,家家户户会炒大豆,崩开“挣钱人”的心眼,于是也就逐步形成了“农历二月二吃大豆”的习俗。

  24日一大早,记者走进海子沟乡总堡村,感受这一青海民俗。“炒豆了……”在一声吆喝声下,40岁的汪自贤像一位即将出征的大将一样从容上场,他是今天的主炒人。

  汪自贤从十七八岁就开始跟着父母炒豆,只见他熟练地将一袋类似“黄沙”的东西倒入大铁锅中,汪自贤说这不是什么细沙,是粗颗粒的盐,由于盐可以反复使用,所以颜色看上去发黄。大豆炒得好坏,关键点在对于盐温的掌握和大豆的浸泡上。汪自贤说,准备炒的大豆都要提前用水泡2至3天,冬天用热水、夏天用凉水,每天换3至4次水,一直到大豆能用指甲盖摁动,含水量达到60%左右,就说明大豆泡好了,“这一步骤很重要,水少了,炒出的大豆硬咬不动,水多了,炒出的大豆不脆生,一定要泡得刚刚合适。”

  说话间,盐温已经好了,汪自贤将5斤左右的尕大豆儿倒入锅中迅速翻炒,他一边炒一边说:“炒的速度一定要快,要翻炒均匀,要不,大豆就糊了。”3分钟之后,锅里发出“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大豆和盐粒在欢快地“蹦跃着”。汪自贤迅速地将大豆盛出锅说:“熟了”。围观村民们笑着争抢着刚出锅的大豆。总堡村村委书记汪宗荣说,村里炒大豆、走街串巷卖大豆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从1983年开始,村里的很多村民都会利用农闲时节到西宁及周边县市卖大豆,“一个农历二月二下来,有些人家能卖3万多元的大豆呢!这几年,村里的劳动收入主要靠大豆和外出务工。”如今,该村已经筹备成立了蚕豆营销协会,“金豆”牌商标注册成功。该村正在走一条要让农民靠着大豆奔小康的致富之路,同时,在总堡村民带动下,大豆加工产业已向周边的阿滩、陶家等六个村开始延伸,一个具有潜力的大豆营销产业链正在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