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重新品味的“乡愁”----水土保持坡改梯项目让毛尔茨沟村大变样

20.04.2017  12:14

        “再过二十几天,山上就全绿了。在过去可不是这个样子,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以前老人形容这里是:滚死雀儿绊死蛇、拉着羊皮不粘草。”4月7日,在距离西宁30公里外的湟中县李家山镇毛尔茨沟村,老村委会主任李广宗指着前方田连阡陌、渐渐泛绿的山坡感慨地说道。

  一道道岭来一条条沟,沿着弯曲的山间小路来到山顶,顺着李广宗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只见一层一层的梯田整齐地围系在山腰间,吐出新绿的云杉、油松装点着山沟里的春色,显得生机勃勃。

  “村民吃水靠水窖,麦苗活命靠老天。”当地村民的话形象地道出了过去这里的旧模样。毛尔茨沟村地处浅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沟壑纵横、九沟十八湾,过去由于植被稀少,干旱少雨,好不容易盼场透雨,往往直上直下的山坡上泥土翻卷而下,冲了道路,毁了庄稼。

  “再不改变,这山里人可都要活不下去了。”李广宗说,毛尔茨沟村距离李家山镇12公里,有316户1134人,靠天吃饭。上世纪90年代,50多户陆续搬迁到海西等地投奔亲戚。

  2012年,毛尔茨沟村迎来大规模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将直上直下的土坡,改成一层一层的梯田,并用管道引水上山。

  “刚开始我们要坡改梯的时候,老辈人还很抵触,咋可能啊,甚至还认为一改地就减少了。但改完以后,种田不仅能实现机械化,而且梯田也可以储水固土保肥料,减少了水土流失,管道上山以后,山顶也能浇上水了,亩产要比过去多一倍呢,老百姓现在都特别高兴。”毛尔茨沟村现任村委会主任李启林说。

  尝到甜头的庄稼人对“改变生活”迸发出更大的热情,村里要实施植树造林时,李广宗带着村民天不亮就骑着摩托车往山里赶,带着工程队实地勘察,扛树苗、拉水管。工程队住在帐篷里,冬天山里冷,村民自发送饭送水送被褥。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为了改变大山、为了一抹绿色拧成一股绳。

  “寒来暑往,村干部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村里治山、治水的意识和工作一脉相承。”同行的湟中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工程师马学凯说。荒山植树不易,2013年水务部门在山坡上植树造林时,村干部发动全体村民义务上山帮助运树苗、挖树坑、浇树苗,如今,山上修了20多个蓄水池,每年春灌或冬灌时,村民都会积极上山帮忙,为树苗浇灌。

  如今,看着山一天天绿了起来,李广宗心里很欣慰,尤其是夏天一出家门就看到满目葱茏,生机盎然的景象,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马学凯介绍,经过三年连续投入,毛尔茨沟村坡改梯120公顷,高标准造林213余公顷,四旁植树2.3万株,20公顷土地实现封禁治理,铺设农林灌溉管道29公里,沟壑里修建骨干坝和石谷坊17座。通过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3平方公里,累计治理面积达8.33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达到40%,在保土、保水、增加百姓收入的同时,山里的好景色也让因贫搬走的村民马生新重新回到了家乡。

  “如今山里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以前的穷山沟变绿了,过去因为吃不饱搬走了,现在回来在梯田里种药材,一年的收入全家人都不愁吃喝了。”离开家乡20年的马生新重新品味着“乡愁”,心中却不是苦涩,而是满满的幸福。

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 王建军主持
  5月10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水利厅
12.68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全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我省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近日省财政厅下达资金12.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