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公共外交蓝皮书发布—研究和观察中国公共外交成全球学术热点

20.04.2015  15:11

4月15日,我国首部公共外交蓝皮书 《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 (2015)》(以下简称 “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这也是首部针对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做出全面梳理和总结的专业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协同国内7家相关科研机构共同完成。

报告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公共外交近几年的发展做出宏观总结:一是公共外交已成为中国国家战略;二是公共外交理念在中国已深入普及;三是公共外交实践在中国广泛开展。报告也提出,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依然面临较大挑战:一是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外交事业需提升全民观;二是中国企业需提升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和基本素养。

报告还梳理和分析了近年来国际公共外交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趋势。报告总结了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公共外交进行的多方面的理论探索,主要包括对公共外交战略传播思维的讨论、公共外交模式的探讨、公共外交活动中修辞的研究。更加立足于具体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在反恐斗争以及科学外交和展览外交等过程中的公共外交,都日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

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和观察也成为近年来全球学术界的热点之一。报告认为,从质量上看,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将公共外交纳入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外交风格变化的大框架中,尤其是对奥运会和世博会后日渐成熟的中国公共外交,大多给予充分肯定。二是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呈现具体化、深入化的特点。大部分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与以往相比,近期的案例研究呈现出更加深入的特点。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数量的持续增加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中国网络公共外交行为也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对象。而随着网络与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应用,对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新模型和新路径也随之产生。在研究方法上,更加深入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公共外交研究中得以应用,特别是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的研究方法使用较为集中。在话语分析层面,更多从修辞学角度研究入手,对中国领导人讲话、政府公文、政策的历史记录、媒体报道、对外传播故事等话语的表达特点、所呈现的权力关系进行分析,以更加具体地解释中国公共外交的意义和内涵。在内容分析上,不仅对中国传统的报纸、杂志、书面谈话等平面媒体内容进行分析,还将国家形象宣传片、专题电视节目、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纳入分析范畴。(记者唐红丽)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