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夫妇结婚25年生21个孩子 常叫错孩子名字
华裔多产夫妻档
中新网6月6日电 据马来西亚《中国报》报道,马来西亚来自宜力高拉雷新村的退休板厂工友林亚莪(63岁),在结识发妻朱淑莲(55岁)之前,曾说要在婚后生足20个孩子。两人共结连理后,第一年诞下女儿,25年内生下多达21名孩子,成了霹州罕见的华裔多产夫妻档,也相信是马来西亚之最。
林亚莪26岁时与朱淑莲相识,2年后奉子成婚,迄今育有11名女儿及10名儿子,其中一名出世3天就夭折,另2名则因家贫养不起而送人,最后仍养育18名孩子。
如今,长女37岁,长子36岁,老么是年仅12岁的女儿。尽管孩子虽未成就大事业,但分别在餐馆业、及汽车维修、电线技工业服务,各有安稳工作。
记者是通过马华宜力区会妇女组主席陈德银,及马华高拉雷新村支会妇女组主席李明汉的协助下,专访这对多产夫妻。
朱淑莲也参与日前由马华霹州妇女组主办的2014年母亲节“春晖照人间”,荣获最多孩子妈妈奖项。
如今,两人也有35名内孙及外孙,在家含饴弄孙。
两老现与2名儿子及3名女儿住在一间半砖木板旧屋子,家里只有简单家具及陈旧的电视机,并协助照顾7名孙儿孙女。
记者在专访之际,年幼的孙儿不时在打闹,时而粘贴两老,家境虽清苦却温馨。
林亚莪和朱淑莲受访时说,细述两人含辛茹苦养育18名孩子的点滴及心路历程,虽一路走过艰辛岁月,如今只望孩子不学坏,及能找到安稳生活,也就是两老最大的欣慰。
奉子成婚家长反对无效
林亚莪指出,当年是与朱淑莲哥哥一起玩乐,结识她后日久生情 ,欣赏她会煮饭洗衣、能干又勤劳,是做妻子的合适人选;与她交往,期间曾因贫穷受到女方母亲的反对。
提及当年如何追到妻子时,林亚莪追忆,虽然岳母反对,但无阻两人情投意合,不顾一切继续交往。
最后,因淑莲怀有2个月身孕,林亚莪唯有奉子成婚,与岳父提亲,当时只给600多令吉礼金、色酒及鸡只,就以简单形式把妻子娶过门。
当年为了生活,除了在木板厂工作,也兼职做树桐及割胶工作。
他说,当年因清贫,难得有米饭给孩子充饥,所以孩子只能完成小学教育,排在最后的两至三个小孩因获村长韦发协助,才能读中学。
提及多产孩子的秘诀,林亚莪笑言没什么秘诀,家境贫穷没补品,只是每天都吃鱼。
他坦言爱吃鱼,什么鱼都吃,如甘榜鱼及河鱼等,最主要是这些鱼便宜。
没进补孩子出世迷你
多产妈妈朱淑莲相信缘分的牵引,才会与林亚莪结为夫妻,并生下21名小孩,其中一名孩子因赶不及去医院,而在家里生产,所幸母女平安。
提及当年生21名孩子时,朱女士说,当年顺其自然,孩子一个又一个出世,不过总算天生天养,家境贫穷,她也没怎样进补,孩子出世时犹如小猫,但长大后却高头大马。
她说,每个孩子都在政府医院出世,但其中一名孩子出世时,因丈夫外出工作未及时赶回家,来不及前往医院,就在家中生了,孩子出世后,就唤来附近诊所医生协助。
朱女士说,孩子都平安健康长大,希望他们生活安稳,不像她如此辛苦,就感满足。
客厅放满摇篮两老帮顾
朱淑莲指出,家境贫困孩子又多,照顾孩子需要花很大功夫,客厅曾放满4至5个摇篮,当年幸有家翁及家婆和年长孩子帮忙照顾。
身材瘦小的朱淑莲提及照顾孩子时说,当年为了帮补家用,除了照顾孩子,晚上也与丈夫去割胶,有时也把孩子带在身边,方便照顾。
她说,曾因没钱,拖了1年的700令吉水费因无法偿还,水供被切断,期间曾到附近河畔提水回家使用,当时险些遇溺,所幸命大逃过一劫。
朱女士指出,也因孩子众多,没钱购买食物,经常采摘野菜如蓊菜及木薯充饥,解决三餐。
孩子也早婚生子
朱淑莲的孩子似有早婚的“遗传”,甚至有1名孩子17岁结婚生子。
但她却感到忧心,因有数名孩子似像她,生活贫困,必须担忧柴米油盐。
她的第3女儿林玉清说,当年也协助父母照顾弟妹,也因家境清寒,只完成小学教育。
林玉清在17岁时结婚,婚后至今育有5名孩子,丈夫从事装修工作,收入微薄,孩子经常吃快熟面,希望贫困生活获得改善。
取名顺口平安就好
生21个孩子,名字怎取?
“生了21个孩子,除了2名孩子送人,全部都由我为孩子取名字。”
林亚莪受访时说,每生一个孩子,他都会细心想个好名,最重要是叫得顺口及让孩子平安长大就好。
他实时朗朗念出其孩子名字如:玉凤、光明、玉清和光泰等…
但他说,儿子的第一个名字,即“光”字,原本是“官”,后经神明指示此名太大,怕孩子承受不起,才更改为“光”字。
林亚莪相信这是他虔诚拜神,而获神明的指点,一众孩子皆平安长大。
为马来西亚最多产华裔夫妇
林亚莪与朱淑莲夫妇诞下21名孩子,是否全国之最?
马华妇女组主席兼霹州妇女组主席王赛之称,林氏夫妇是大马诞下最多孩子的华裔夫妇。
她受访时说说,霹州马华过去6年来举办母亲节庆典时,历年来都是由这对来自宜力的夫妇获得冠军,其纪录至今未被打破,马华也不曾见过生育如此多孩子的夫妇。
常叫错孩子名字
“兄弟姐妹太多,父母经常叫错我们的名字。”
七女林玉君受访时笑说,尽管父母常叫错名字,但大家都了解情况,如父母提醒吃饭或做家务时,即使叫错了,各弟姐妹都会主动帮忙。
“当年家境贫穷,家里有饭吃饭,有木薯吃木薯,我们就是这样长大。”(赵诗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