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原美丽乡村:罗汉堂村的“草泥上墙”

10.11.2015  11:03

   十月的青海,阳光照在黄河北岸的罗汉堂村。枝头金黄的树叶透亮,风吹过,秋天开始从枝头纷扬而下。这是秋天的罗汉堂村,位于贵德县拉西瓦镇的一个藏族村落,2015年的秋天,“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使得这个古老的藏族村落分外妖娆。

  拉合,51岁,肤色黝黑的藏族汉子,罗汉堂村的党支部书记。和记者见面,握了握手,也不言语,独自上了一棵果树,不一会儿,就把几个长把梨和软儿梨塞进了记者的手里,他和这个村庄一样朴实。

  在前往罗汉堂采访之前,记者就听说了这个村庄的“草泥上墙”。美丽乡村建设,看多了钢筋水泥和彩色围墙,这“草泥上墙”应该是别有一番风味吧,于是,我决定要去看看。

  从贵德县城出发,往西北方向约20公里,便到达了罗汉堂村。这里有一处藏传佛教的寺院,名叫罗汉堂寺,据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村庄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漫步于村庄,古朴的泥墙一户挨着一户,挂满软儿梨的果树遍布村庄的角落,和别的村庄相比,这里似乎少了一些现代的气息,而多了一份古朴和乡土的味道。

  这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另类”!在采访的过程中,贵德县拉西瓦镇的干部以玩笑的方式这样告诉记者。所谓的“另类”,其实就是有别于常规,而美丽乡村建设,似乎总是这样——乡村在追赶着城市,我们仿佛看到了更多城市的印记,比如小广场和路灯的建设,比如统一的围墙和颜色等等。而罗汉堂村的“另类”,则使我们看到了乡村的回归——回归到村庄的模样!

  “刚开始,我们的设计也是在庄廓外墙刷涂料,但此举遭到了质疑,质疑的主要原因是涂料的时效性不强。后来,我们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反复论证,多方征求建议,最终决定‘草泥上墙。’”拉西瓦镇镇长王兴良这样告诉记者。

  尊重民意,是拉西瓦镇罗汉堂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亮点,而与之并驾齐驱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尊重村庄本来的风貌。罗汉堂村共有农户286户,其中90%为藏族,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不仅可以改善村容村貌,其实也是村庄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过程。

  286户农家,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里,全部完成了“草泥上墙”,也许一户、两户还看不出名堂来,可近300户农家的“泥墙”连成一片,这规模和阵势就颇为壮观。今年,有外地游客和摄影家竟然专程跑到罗汉堂村来看这“泥墙”,这实在出乎拉西瓦镇党委和政府的意料,也出乎罗汉堂村民的意料,这些“意料之外”给了拉西瓦镇干部和罗汉堂村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信心。

  除了“草泥上墙”,新建3公里的人行道和路边栅栏是罗汉堂“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二步。罗汉堂村分布于贵共公路两侧,长约3公里。过去,农家的院墙紧挨着公路边,给行人带来了很多不便,如今,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把自己生活的环境改善得更美,同时还要把这种美传递给八方游客。今年,罗汉堂村把公路两侧的围墙全部拆除,向内移三米建起了栅栏,使得过去封闭在围墙里的果园,通过栅栏向外界开放。刚开始,有些村民有抵触情绪,不愿意拆围墙,后来,看到了人行道和栅栏的“样板”工程,大家觉得效果实在不错,便纷纷开始支持人行道的建设。罗汉堂村的人行道,修建的是石板路,而石板均为就地取材,不仅节省了建设成本,更使石板路和古朴的村落相得益彰,融洽和谐。

  罗汉堂村村民张银帮告诉记者,村里不仅建了人行道,还修建了乡村道路,过去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小轿车可以开进村里的每户人家,给播种、秋收等农业生产带来了便利。

  今年是罗汉堂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年,而一年的时间对于村庄的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拉西瓦镇镇长王兴良告诉记者,今年罗汉堂村完成"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总投资2600万元,今后民俗传统村落将是罗汉堂村的基本定位。

  对于村庄的新变化,村党支部书记拉合深有感触,他在这个村庄里生活了半个世纪,而罗汉堂村能建设得像今天这样美丽,拉和做梦也没有想到。拉合说,人行道的工程已经接近尾声了,我们最近正在商量研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在路的两边种植贵德的长把梨、软儿梨,到时候游客走累了,顺手就可以摘个果子吃。

  罗汉堂村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带给了记者思考,在乡村追赶城市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让乡村真正回归到村庄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