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农牧业科技培训开花结果
网络培训、集中办班、以会代训、入户讲解、现场指导、发放农资产品……三年来,省科技厅通过多种形式、不同时段,对全省农牧民技术骨干进行科技培训,及时宣传推广国家惠农政策、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培养了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新型农牧民。
(一)
“这段时间,刚好不太忙,参加这个培训,让我们弄明白了像小麦生产、马铃薯春播方面的一些难题,还有像鉴别防范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这些技术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很实用。”在“科技下乡——科技网络培训”班上,大通县斜沟乡一名村民对我们说。
由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联合组织开展的“科技下乡——科技网络培训”工作,依托青海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青海有线电视网“青海党建”频道和青海省农牧区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农牧业种养殖技术、就业技能以及民生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培训由省科技厅网络在线培训平台,通过网络直播方式向全省农牧民授课,并进行现场答疑。授课内容涵盖了全省农牧业种养殖技术。每周二安排三位老师在线授课,全省农牧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网络收看培训课程。网络在线培训平台汇总了开课以来所有的在线培训课程,只要农牧民有需求,随时都可以进入网站,对历史课程进行点播。网络培训方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现场授课的方式和印发资料教材授课的方式,使得专家和农户之间的答疑沟通不再受时间、场地的约束。通过电话提醒、短信通知、媒体广告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并由各州县科技管理部门科技联系人和科技特派员组织农牧民收看学习。视频直播期间,在线课堂提问踊跃,授课专家与学员进行现场互动问答,形成了良好的氛围。这种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技服务的新模式,快速、便捷、高效,为我省广大农牧区群众学科学、用技术提供用武之地。
科技网络培训工作正式启动后,全省近百个科技服务站点通过青海省农牧区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成功实现了视频传输。“科技网络培训,就是将农牧民到处找技术,转变为技术主动找农牧民。”参加视频授课的一名科技特派员说。
为加快全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三年来,省科技厅共开展各类农牧业技术培训197场,覆盖了7个州市的120个乡村。培训农牧民技术骨干、科技管理人员、科技特派员12059人次。视频直播69场(录制可点播视频课件64部),刻录光盘课件35部,完成科技部《远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视频教材》20部,总时长180分钟。网络培训2万余人次。组织专家编写了42册适合当地农牧业生产情况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材。发放科普材料、彩页近2万册,发放蔬菜种子、农药、兽药等各类农资产品上万份。
(二)
为做好培训工作,任务下达之初,在各州市科技局的积极配合下,省科技厅针对各地农牧业生产管理特点及发展形势,结合所辖区(县)农牧民需求实际及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精神,制定了三年农牧民技术骨干培训计划,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在青海大学、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省农牧区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青海省畜牧兽医总站、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的大力配合下,科技厅针对农牧民对生产科技知识的实际需求,在聘请高校、省市单位的专家承担授课任务的同时,还选择了一批长期从事农牧业教育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有较强责任心和丰富经验的“土专家”、科技特派员组成了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培训课程内容涉及马铃薯、青稞、油菜、蚕豆、核桃、油桃、蔬菜、中藏药材、枸杞、饲草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奶牛、牦牛、羔羊、生猪、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冷水鱼网箱养殖及鱼病防治技术。另外,在特色培训领域,开展了科技特派员与农村信息化、设施农业、高效节水、热贡艺术(唐卡、木雕、石刻)、手工刺绣、农药安全使用、气象灾害预警、青贮饲料加工、农牧区合作社管理、三江源移民生存技能、农业农村问题、民族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当前形势下民族宗教问题、专利申请、项目申报、TRIZ理论知识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受到了农牧民技术骨干、科技干部的广泛好评。
培训采取网络培训、集中办班、入户讲解、现场指导等形式进行培训,充分利用当地条件,采用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科普宣传。通过专家在田间、地头、大棚等生产现场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现场互动,解疑答惑,授课专家与学员进行了互动问答,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解决了农牧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辐射和推广运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前真是孤陋寡闻,以为民族发展与科技进步这是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概念。今天听了专家的讲座,才明白原来每个人都有民族归属,科技进步推动着民族的发展,而各民族的人口性发展、民族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一定离不开科技进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听完省民宗委专家“民族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的专题讲座后,海南藏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局少数民族科普中心主任刘塔感慨地说。
(三)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国家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增强为农村现代化远程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撑。
《村里有了个网络课堂》,就是根据省科技厅开展的网络在线平台所做的选题,讲述了省农林科学院贾豪教授应大通县斜沟乡大业坝村村民王万艺的要求,以大通县2013年两次遭受到冰冻、冰雹灾害,庄稼大面积遭受损失为内容,通过网络培训、咨询的形式,专门针对灾后挽救措施为农民展开培训,解决当地发生马铃薯冻害的生动事例。片子以点带面,引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网络培训平台对于提高农户掌握种养技术的作用。
截止目前,通过青海省农牧区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课件累计点播上万次,通过青海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PC用户端点播及视频直播授课收看上万次。通过“青海党建”频道在青海覆盖除玉树州以外的7个州(地、市)的近60万户居民。
农牧民技术骨干培训项目坚持“三个结合”,即结合时节、结合不同生产地区、结合场所。结合时节是实行农闲集中培训与农忙季节性培训,围绕生产周期进行相应的生产过程培训。结合地区是必须按照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生产特色选定相应的培训内容。结合场所是结合村镇提供的培训场地,为农牧民搭建学习、交流和发展的平台。
省科技厅根据“三个结合”,在适宜季节组织农牧业技术专家充分利用春播时机、秋收季节、农闲季节、科技三下乡、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全省农牧民鉴别假冒伪劣种子、农药等农资的知识培训,并加大了油菜、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蔬菜、牧草等多种青海特有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和牦牛、奶牛、生猪等畜牧业养殖技术的科技培训,同时积极指导农牧民合理安排全年农牧业生产。
在实施参与式农牧民培训的过程中,密切结合了农牧民群众自身的学习特点,以他们的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农牧区技术骨干的学习和发展效果,并重视科学普及在农牧民培训工作中的应用,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由授课专家们编写的教材文笔朴实,文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每次科技培训、科普宣传中深受广大农牧民的喜爱,每一本都成了“抢手货”,成了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好帮手。
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层次丰富、不同规模、不同季节的各种科技培训形式,减少了培训的盲目性,体现了按需培训的差异化特点,使全省广大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促进了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广大农牧民群众由过去的不了解、不接受转变为自觉学习、自觉运用,特别是青年农牧民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朱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