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打好“三大攻坚战”交上青海新答卷

13.03.2019  18:50

  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实施的光伏扶贫项目助力乡村实现“美丽蝶变”。杨绍进 摄

  “在公司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那笔贷款真是一场及时雨。”有了银行贷款,蒋立燕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水果品牌并且逐步扩大经营规模。

  “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我们还要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增收等措施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小龙院村在第一书记苟生旺的带领下,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前家门口有条河,但是脏乱差,谁都不愿意去,现在水清岸绿景色美,一路都是美景,我们都爱来这里散步。”金瑞祥口中的“这条河”历经四年建设,如今变成了碧波荡漾、美丽宜人的北川河公园……

  决战决胜,必须攻坚克难。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关口。

  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刚刚过去的2018年,全省上下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无畏攻坚的挑战,抓住攻坚的机遇,“三大攻坚战”取得实效,为决胜全面小康强基固本。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绝对贫困人口“清零”、加力推进污染防治……2019年,我省聚焦主要矛盾,加强协调配合,精准施策、务求实效,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让更多群众过上好日子,让蓝天成为高原上最亮的底色,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做好“稳”字功,精准防范金融风险

  思所以危则安矣。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必须防患于未然,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蒋立燕是万众创业中的一员,创业之初,她也曾因为贷款问题犯难过,在被多家银行拒绝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青海银行申请贷款,没想到4天内40万元的贷款就到账了。

  “如果没有青海银行那40万元贷款资金的支持,我也不可能在2015年顺利创立自己的水果品牌羽翼香蕉。我从2014年300万元的年营业额,扩增到目前近2000万的年营业额。去年的贷款支持力度更大,达到了100万元,有了青海银行的帮扶,我对于今后的经营更加有信心了。”蒋立燕告诉记者,2018年,香蕉批发行情平稳,她继续扩大了经营规模,资金不够时,还会继续向银行寻求帮助。

  “4天40万元”的背后是银行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

  去年,我省在多次重要会议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屡被提及,一系列针对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监管政策陆续出台,效果逐步显现——

  制定实施防范金融风险三年行动计划,积极稳妥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协调融资160多亿元应对重点企业债务兑付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重大金融风险底线。

  落地实施首单市场化债转股业务,西宁市成功发行首单绿色金融债,聚能钛业登陆“新三板”,普惠金融试点稳步推进。

  金融有一池活水,发展就有一片天地。今年我省将突出抓好国有企业去杠杆,优化企业资产配置,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切实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持续压降不良资产,深入开展金融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继续做好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整治。

  同时,按照“坚定、可控、有序、适度”的要求,加强政府债务规模预算和限额管理,严格限定举债途径和资金用途,分类审慎处置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把握好房地产调控的时度效,防止房价出现异常波动。

   扭住“精准”,脱贫攻坚全面“清零”

  2018年年末,对于扎群老人在内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优云乡德当村37户贫困户来说,真是个大喜的日子。他们告别大山深处破旧的危房,搬进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从此,再也不惧怕冬季的寒冷和破旧房坍塌的危险。

  “干部结对帮扶后,经常到家里上门服务,讲政策,送资料,不清楚的随时可以打电话,我们心里热乎乎的。”扎群老人是德当村村民,也是该村精准扶贫的建档立卡户,他年事已高,长年患病,家庭生活非常困难。

  聚焦精准、尽锐出战。2018年我省落实各类专项扶贫资金114亿元,制定实施深度贫困地区“2+5+N”攻坚政策体系,易地扶贫搬迁完成“十三五”总工程量的97%,光伏扶贫实现全覆盖,12万农牧民吃上“旅游饭”,超额完成年度脱贫任务。

  过去一年,全省上下坚持精准,强化协同,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年度实现526个贫困村退出、17.6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8.1%下降到去年底的2.5%,12个计划退出县(市)顺利实现摘帽。

  脱贫攻坚越是到最后剩下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在致贫原因更复杂、脱贫难度更大的情况下,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考验着扶贫干部的智慧。

  “目前,全省剩余17个贫困县中还有12个是深度贫困县,7.7万贫困人口中6.4万是深度贫困人口。可以说今年全省攻坚的重点在深度,难点也在深度。”据省扶贫局局长马丰胜介绍,针对我省深度贫困现状,今年将重点打好稳定增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困群体的“四场攻坚战”。

  通过产业、就业、光伏、生态公益性岗位和政策性兜底等手段,保证深度贫困群众有稳定收入来源。全面补齐深度贫困地区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饮水安全、住房保障等,破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制约。持续抓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民政救助等惠民政策落实,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瞄准贫困孤寡老人、重度残疾贫困群众、大龄单身贫困青年、单亲贫困家庭等“四类特困群体”,做好“托底”和提升工作。

  加力推进污染防治,还青海大地天蓝草绿水清

  没有浓烟,也没有刺鼻的味道,距离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新城区一公里的地方是杂多县垃圾处理厂,一套垃圾焚烧装置正在有序运转。这套专门为高原地区“量身定制”的垃圾高温热解设备经过多次试验、改进后正式投入使用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

  “该设备在高海拔地区的垃圾处理能力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设备的投运,可基本解决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这一难题,减少土地占有,减少污染,有利于环境的改善。”据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设备日处理能力可达20吨,系统智能化程度非常高,操作人员只需控制操作按钮即可完成所有作业流程。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努力还青海大地天蓝草绿水清。过去一年,我省坚决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东部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淘汰燃煤小锅炉789蒸吨,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3.4%,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全面达标,节能减排完成年度目标,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实现双提升。

  从牧草丰茂的草原牧区到河湖清澈的社区公园,从鲜花簇拥的城市街道到绿意盈盈的青山坡谷,更多群众在看得见的青山绿水间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

  夏天,从郁郁葱葱的湟水河湿地公园出发,沿着依河而建的“西宁绿道”一路向东,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湟水河宛若一条绿色丝带,在省会西宁市蜿蜒穿行。它见证着这座高原现代化城市的日新月异,也记录着青海绿色发展新征程的时代变革。

  今年,将聚焦打好八场标志性战役,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零容忍”态度铁腕治污。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再淘汰一批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因地制宜推动清洁能源供热取暖,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管理。

  加强饮用水源地管护,推进河湖管理“清四乱”和河道采砂整治行动。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巩固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抓好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制度改革,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用重典、严执法,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孙海玲)

   视点短评

   蹚过“深水区”打好“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二字重千钧。打好三大攻坚战,关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攻坚战”,意味着要蹚“深水区”、啃“硬骨头”,不是一个冲锋就能解决的。必须用改革的思维、科学的方法、踏实的作风,瞄准靶子,精准发力,稳扎稳打,攻克难关。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事关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全面小康的“分量”。因此,我们更应深刻领会中央精神,提高对风险的认识和了解,并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在思想上对防范化解风险予以重视。用好用活政策机遇,主动采取措施化解风险,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经济发展高质量固本强基。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事关群众的“钱袋子”和幸福感。脱贫攻坚越到最后难点越多,但是,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当前,我省剩余的17个贫困县中还有12个是深度贫困县,7.7万贫困人口中6.4万是深度贫困人口。可以说今年全省攻坚的重点在深度,难点也在深度。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盯住“难中之难”,各项政策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各种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聚集,各方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聚合。

  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必须以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强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力推进污染防治。全面压实污染防治攻坚责任,聚焦打好八场标志性战役,以“零容忍”态度做到铁腕治污不松劲。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加强饮用水源地管护,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制度改革,做到综合整治不松劲、长效监管不松劲,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面对三大攻坚战,必须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唯有迈过这些坎儿,才能迎来发展新阶段。(孙海玲)

   故事传真

   阳坡村的春天

  “叮叮咚咚……”早春的清晨,一阵阵此起彼伏的银铜器敲击声打破了阳坡村的宁静。见到鲍永发的时候,他正在自家工作室里专注地进行转金轮的錾刻。

  两年前,因父亲视力一级残疾、母亲听力三级残疾,鲍永发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年来,鲍永发凭借着自己的那一股“倔劲儿”和坚持,摘掉了贫困帽,成了村里人人夸赞的致富新青年。

  “现在靠这项手艺一年大约能收入8万元,2017年我们家建了新房,买了小轿车,摘了贫困帽。我相信只要能下功夫,今后我们家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鲍永发一边忙碌着一边告诉记者,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喜悦。

  鲍永发口中的这门“手艺”是银铜器制作工艺。在湟中县这门技艺相传已上百年之久,而在阳坡村就有近7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银铜器加工在阳坡村渐渐扎根,优秀的工艺师不断涌现,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勤劳的双手赢得了国内外顾客的青睐和同行们的赞誉。

  阳坡村位于鲁沙尔镇南部,从湟中县城出发,大约三公里的路程就到了阳坡村。全村共432户,1820人,贫困户有33户,99人,其中低保兜底户1户。为了让贫困户彻底脱贫,村两委班子多次深入贫困户家中,交流谈心,在了解到他们的想法后,对症下药,寻找更多的突破口,帮助脱贫。

  怎样才能拔掉“穷根”?如何能够让脱贫效果可持续?带着这样的问题,村“两委”班子最终将银铜器加工确定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2016年,阳坡村组织村里的铜银器致富带头人对铜器加工感兴趣的年轻人进行培训,鲍永发第一个报名,进过十几天的培训,激发了鲍永发对铜器加工的兴趣,从此走上了一条自主发展的路子。

  经过一年的发展,鲍永发挣得了“第一桶金”,银铜器销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95%。他制作的转金轮、土暖锅等产品销往省内外,订单源源不断。现在,鲍永发在自家工作室里聘用了5名工人,其中一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每月工资为4500元,他不仅帮助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的梦想。

  阳坡村党员王富邦从事了22年的银铜器加工。在他看来,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对于阳坡村来说是新的发展契机。阳坡村也计划打造成为一个以银铜器加工为主的特色文化村,带动全村贫困户和剩余劳动力,增加收入。

  “作为一名有着16年党龄的老党员,虽然在村里不是干部,但我深感自己有很大的责任,光自己富起来是不够的,还要带动周围人一起富起来。”王富邦满怀信心。

  现在,全村银铜器加工户由原来的76户200多人增加至120多户300多人,占到全县总数的40%,制作的产品远销泰国、尼泊尔、印度等国,同时在北京、上海、四川、西藏、内蒙古等地占有一定的市场。在银铜器加工行业内还流传着“青海银铜器看湟中,湟中银铜器看阳坡”的美誉。(孙海玲)

记者看两会:行百里者半九十 脱贫攻坚不松劲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建设厅
青海移动牵线武汉贝斯特 湟中定点扶贫村获捐赠50万元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