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破题推进安居工程 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综述
2014年,是省委省政府继续倾心倾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的一年。这一年,安居工程继续列入“十大民生工程”,城镇保障房建设及管理创新举措迭出,全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房11.05万套,建成8.09万套,又有7.58万户像祁凤英一样的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通过保障性住房改善了住房条件,全省住房保障覆盖面扩大,保障房建设管理呈现出新特点。
这是连续三年自我加压、先行谋划全力推进的一年。
2014年,我省提前两三个月完成了年度保障房建设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在与国家签订目标责任的基础上,我省已连续三年自我加压,将入住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细化责任,提前安排启动下一年的项目。
同时,在推进项目实施中,我省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围绕2014年工作重心,编制了《2013-2017年青海省棚户区改造规划》,将任务明确到具体项目和建设地块。“政府规划的好,我们没想到的问题都能想到……”去年10月搬进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瑞华小区保障房的王探春说。
瑞华小区有大量保障房。隆冬时节,记者走进这个小区看到,院内楼内环境干净整洁,娱乐广场宽敞,健身器材便民……
这是着力棚户区改造、温暖更广覆盖的一年。
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牦牛山脚下破旧平房,搬进县光明小区的杨月玲,是去年我省棚户区改造的受益者之一。她感慨道:“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住上楼房,心里美滋滋的。”
2014年,我省将全省城镇保障房建设的重点放在棚户区改造上。年度11.05万新建保障房中,棚户区改造任务占到九成。全省深入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采取财政补助、政策扶持、银行贷款、群众自筹、市场开发等方法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开展基础设施简陋、建筑密度大的城镇旧住宅区综合整治。
在西宁北川河、原青海双蝶绒线厂生活区等棚户区片区,我们看到年久失修的一栋栋旧楼轰然倒下,新房拔地而起;旧楼由看的见的“新衣”到看不见的地下水网等综合改造实现升级。
这是创新改革,进一步破解建设管理难点的一年。
无房户同时也是低保户的袁生玉一家三口,是瑞华小区一户普通廉租房人家,四十来个平方米的房子不是很大,却洋溢着温馨。袁生玉感激地说:“租金一个月还不到100块,真是实现了我们的住房梦。”
去年,我省以深化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改革为重点,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省各地廉租住房已全部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年度建设计划、统一财政补助标准、统一资金渠道、统一定价机制、统一申请受理、统一运营管理,根据保障对象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实行了公共租赁住房差别化租金标准。
同时,按照“先租后售、租售并举”的原则,试点公共租赁住房试行配售制度,推行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选择贵德、门源、互助等县为保障性住房配售试点地区,为规范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积累经验。
这是大力拓宽融资、政企合作牵来百亿元投资的一年。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2014年,我省积极争取贷款,拓宽融资渠道,投入保障性住房的资金依然不减。当年,共落实中央资金30.83亿元,省级资金4.45亿元,并积极探索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群众合作建房模式,实行共有产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保障房建设资金缺口。
在之前成功发行50亿元保障房私募债的基础上,去年5月,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共同推行青海省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合作备忘录》,确定2014~2017年我省棚户区改造融资总规模624亿元。目前,已落实国家开发银行棚户区改造贷款107亿元。
这是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为保障房“挂星”的一年。
2014年春节,是73岁的马元清老人在西宁市瑞景河畔小区公租房度过的。过新年、住新房,马元清高兴地说:“房子质量好,暖气热,住得舒服着呢。”
为提高保障房建设质量,2014年起,我省在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新建保障性住房至少达到一星级标准。
在保障房实施全过程中,我省严把规划设计、招标投标、建筑用材、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关口。严格执行质量终身责任制、施工公示牌制度、永久性标牌制度和分户验收制度。在完善室内配套设施同时,注重建筑外观、色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014的时间大巴虽然已经靠站,但我们看到感受到,满载民生工程的2014温暖时光在无限递延。这一年,是青海城镇保障性住房从投资到建设、从分配到管理进一步创新突破、取得新成效的一年,住有所居、住优所居的梦想更深层次照亮现实。(邢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