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军屯上刘屯(上)

12.10.2015  18:22

卫星地图来源于谷歌地球

  古城墙遗址

   如果不了解它的历史,那么它只不过是贵德县上千个村庄中较为普通的一个村庄,而如果翻开历史这本大书,细细品读它的内涵,你便会发现正因有它的存在,从而使贵德文化的土壤在历史的长河中悄无声息的被改变。

  县城与郊区的分界线

  从西宁市出发沿西久公路向南行走,在即将出贵德县城时,你会发现在铁巴拉南山脚下的道路两侧有一个古老村庄,那就是贵德县河西镇的上刘屯村。西久公路经过贵德后将刘屯这个古老的村落一分为二成上下两个村子。由于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分布,因此,北部的村庄被称为下刘屯,与之相反的便是上刘屯村。

  上刘屯村位于黄河南岸巴吉西山、铁巴拉南山脚下,西久公路穿村而过,海拔2300米。东与格尔加、大户村为邻,南与江仓麻村毗连,西依巴吉西山,北和下排村接壤,距贵德县河西镇镇政府3公里。

  从卫星地图上看整个贵德县城周边,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贵德县城周边全是一片沙土的颜色,只有整个贵德县城及附近村庄处于一片绿荫之中,而上刘屯村恰恰是县城南部黄色和绿色的分界线。因为这一分界线的地理原因,我们不难理解上刘屯村在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地位。也正是因为这一分界线,才让它成为了从西宁途经果洛的重要驿站之一。在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稳稳地倚靠在铁巴拉山下,静静地悉数着关于这里的沧桑巨变。

  上刘屯村各家各户的院落几乎都掩映在树的郁葱之中,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凡是能栽树的地方都有树,白杨、榆树、垂柳、椿树、槐树、梨树、桃树、杏树、苹果树、沙枣树等成了村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当阳光洒在树叶上时投在巷道的斑驳,让村庄多了一份静谧。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这里颇有几分世外桃源的感觉。民居的高墙大院、古老的生产方式和村域的小桥流水,让高原的粗犷博大和江南的娟秀文静,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结合。

  正值八月,贵德三十多度的温度让人有点透不过气,而村内的葱郁则让人感到清爽。行走在村内的巷道间,随处可见的水果让人垂涎,一股股暖风嗅进鼻腔的花香则让人感到身处花丛之中。

  烽火台上的守望

  如果那条明显的分界线还不能说明上刘屯村的军事地理位置的话,那么从铁巴拉山上的烽火台我们足以发现其所在的战略意义。赤红的铁巴拉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而位于山顶的烽火台不仅成为铁巴拉山上独具特色的一道人文风景线,同时也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历史烽烟和沧桑。几百年里,它守望于高原炽热的阳光下和坚硬的风中,风骨犹存,令我们肃然起敬。

  烽火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之一,是运用点燃烟火来传递敌情的高台。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遇有敌情发生时,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烽火台所在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是贵德南门的重要敌情监控处。站在山顶上,既能清楚地瞭望贵德南部的敌情,也可纵观整个贵德县城。通过烽火台昼烟夜火,与贵德县其他烽火台互相接应,可以方便地相互传递周边的军情。

  烽火台的筑造就地取材,主要采用土筑,中间混杂细碎的石子,下宽上窄,加以夯实,形成坚固的土墙。虽然建筑材料有些简陋,但是方形的烽火台依然傲然挺立。透过那些隐隐的斑驳痕迹,我们仿佛可以重现五六百年前这里的烽火硝烟。

  汉文化从“贵德三屯”开始

  贵德是一块多元文化汇聚的土壤,在贵德既可感受到完整而典型的中原汉文化也能体会到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因汉族在全县人口中所占比重最大,加之汉族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全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地三河(河西、河阴、河东)地区。因此,无论是在生计方式上、宗教信仰上、人生礼仪上还是在节庆习俗上都保持着突出的汉文化特点。虽说之前也有过汉族在贵德地经营,但是汉、唐王朝驻军、屯垦、修城后大部分返回,留下的少量汉人也被当地所融合,所以说贵德汉文化的开始还得从“贵德三屯”的屯兵开始。

  其实,贵德屯田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唐。汉将赵充国在进兵湟中、平息羌乱后,为保证西部边境长久安宁,向朝廷提出了“罢兵屯田”的建议。从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7月进入湟中到次年5月前后不到一年时间,赵充国在湟水流域开创的屯田由留驻当地的军民坚持下来,形成了最初的屯田文化。明朝初建之时,元朝仍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以元顺帝为首的蒙古贵族仍然希望南下,重新统治中原。明朝确立了“北据蒙古,南捍诸蕃,俾不得相合”的“断蒙古右臂”的战略。故当明军占领西北时,在陇右、河西要地陆续建立卫、所,屯兵驻守。

  因为贵德当时是明王朝黄河南岸最西边军事要地,四面番族环居,明廷对其极为重视。明代为稳固边防,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实边”设置军屯,以实现“北拒蒙古,南捍诸番”的战略方针。明王朝为了解决军队巨大的军粮供给,实行寓兵于农、屯守结合的建军制度。“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在实际执行中,视各地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明王朝实行军民户籍分治,严格划分,一人从军,一家便永远为军户,军户世袭制度。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征西将军邓愈委派河州左卫指挥修筑贵德城(现存贵德古城),贵德城建成后,又于河州卫拔世袭百户刘庆、王猷、周鉴三人,各携眷口,赴贵德守御城池。形成“贵德三屯”,即王屯、周屯、刘屯。其中刘庆驻守现刘屯所在地,筑刘屯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