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仓:土地流转“转”来真金白银

02.11.2016  10:02

  青海新闻网讯 秋日的午后,当记者在共和县江西沟乡莫热村见到曹金仓时,他正在和村里人开着收割机,忙着整理草场上的牧草。一捆捆青干草打成“草面包”后,码放在草地上,等待着被运送到仓库。作为过冬期间的饲储料,这一项工作可来不得半点马虎。

  一身工装的曹金仓掸掸身上的灰尘,一屁股坐在地埂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从他的讲述中记者发现,这位草原上的农民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曾经在很多村民眼中,他是一个“不守本分”的农民。

  位于青海湖畔的莫热村是一个半农半牧的村子,每家每户只有少许的耕地。而且,由于长久以来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很多村民对种地并没有太多的积极性。然而,曹金仓却对种地情有独钟。十多年前,曹金仓一家人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还东拼西凑了一些钱,承包了村里的耕地,开始种植油菜。

  对于曹金仓来说,那一年是提心吊胆的一年,他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油菜地上,一旦收成不好,无疑将会倾家荡产。于是,从购买种子到施肥播种,每一个环节他都不敢马虎。经过精心施肥和辛勤的田间管理,终于来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那年秋天,他每天晚上连觉都睡不好,害怕遇到冰雹等恶劣天气,从而造成歉收。

  还是那句老话,有付出必然有收获。曹金仓获得了丰收,而且遇上了好的市场价格,一年下来赚了几万元钱,这让他信心倍增。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里,曹金仓用手中的一点积蓄,离开村子背井离乡,到外地去种粮食、种饲草。勤奋的他,用双手收获了财富,也积累了丰富的草原种植经验。

  前些年,曹金仓再次回到村里,了解到村里很多耕地由于都是分散种植,效益并没有达到最大化,除去化肥、劳动力等成本后,纯收入就更少了。

  风风雨雨在外打拼,还不如回到家乡发展创业。下定决心的曹金仓将莫热村附近元者村、大仓村一千多亩耕地承包过来,个人投资四百多万元,开始大面积种植青稞。

  种植规模扩大了,需要的人手自然也要增加。不过,这个问题好办,村里有很多剩余劳动力。

  村民谢日旦增家中的土地流转过来后,他就闲适在家。不过,他会开车,每年耕种和秋收时,就来给曹金仓搭把手,每天有200元的收入,一年忙着几个月,也能有几万元的收入。元者村的谭生禄兄弟两人也是如此,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虽然收入不多,但能照顾到家,觉得也挺划算。与此同时,附近村里的一些妇女也被吸纳进来了,干一些除草一类的农活,也能挣一些零花钱。

  曹金仓的发展之路之所以这样一帆风顺,在他看来主要是有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他享受到了很多优惠政策。这些年来,在青海省农牧机械有限公司、青海省恒信农机公司、共和县农牧机械管理站的大力帮助下,获得了共计四十多万元的农机补贴款。而且,共和县农村商业银行江西沟支行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也给予了他10万元的农业贷款。

  结束采访时,曹金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地除去人工、租金等费用,一年下来有二十多万元的收入。而且,他的大型农机设备租用给周边种植户,一年也能挣个十几万元。

  眼下,曹金仓收获的青稞、燕麦草等已经进仓归类,等待随时出售。

  说起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曹金仓决定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以便于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土地流转,就能“转”出真金白银。

  从曹金仓的说法中不难看出,土地流转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或生产效益不高的问题。农民既可以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又可以从二、三产业中获得收入,实现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