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都夸"大褂书记"实话攒劲

12.12.2017  04:39
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焦惠芳 李锦

  徐世林和村级荣誉墙合影。 摄影:焦惠芳 李锦

   在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徐家台村,提起徐世林的名字,乡亲们总会伸出大拇指,连夸“实话攒劲”!这个整天穿着一件蓝大褂、奔忙在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的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致力于抓班子带队伍、强基础兴产业、解难题办实事、树新风促和谐,使徐家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和“大学生村”,赢得了全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今年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徐世林又以高票连选连任。如今,他正以百倍的努力,为建设徐家台村而忘我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着一个共产党员的美好人生。

  借势发力 美丽乡村期待“破茧成蝶”

  一件蓝大褂、一双土布鞋,一副高大的身板、一双粗糙的大手——这样的形象很难让人将徐世林与村支书的身份联系在一起,而他鼻梁上眼镜后那双透着睿智的眼睛,以及对村情民意如数家珍般的自信,又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如黄土地般诚实厚朴的魅力。2016年,徐世林担任村支书的徐家台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831元,高出全镇平均水平1340元,很多家庭成为“城里有楼房、村里有别墅、门前有小车”的小康家庭。

  取得这一成绩并不容易,徐家台村因瞿昙寺景区、乐化高速修建占地,目前耕地面积仅有310亩,发展种植业已没有优势,村子如何长远发展、困难群众如何稳步脱贫,成了他心中最要紧的事。为此,他带领班子成员与贫困户谈心,认真分析贫困原因,与镇领导和驻村干部研究讨论脱贫措施,最终确定了资产收益方案。如今,除低保兜底12户35人外,35户111人共计59.94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已入股企业,将按照10%的比例给群众分红。为了帮助失地农民就业,他多方争取技能培训机会,大力开展劳务输出,有130人接受了技能培训并找到稳定工作。他还动员13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附近工地打工,安排5名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工地上守门看料,为2名贫困户争取护林员岗位,并利用村养老院、幼儿园为6名贫困户、群众寻找到合适岗位。

  通过转变思路,徐士林积极利用毗邻旅游景区这一优势,构想出发展集蔬果采摘、民俗观光、农业体验、餐饮接待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的美好设想。近年来,他率领村“两委”一班人,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入手,打通田间道路4条5公里,硬化3公里,争取资金300万元修建电灌站,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灌溉。2016年争取到“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他又多方筹资,把排污水管道通到家家户户,成了全镇第一个有污水管道的村庄。目前,通过征地补偿和多方筹资,徐家台村已拥有202.4万元“梦想基金”。徐世林相信,等乐化高速全面建成通车之时,徐家台的美丽乡村梦想一定会实现!

  徐世林在群众家中走访。 摄影:焦惠芳 李锦

  尚文重教“大学生村”远近闻名

  和蓝色大褂相映成辉的,还有徐世林胸前时刻佩戴的党徽。全村39名党员中,一些人不好意思佩戴党徽:“人家觉得你在显摆。”“你是党员就必须亮明身份!”徐世林态度斩钉截铁,“胸前有党徽,心中才有约束,才能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为了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徐世林带领党员们到原子城接受了一次红色教育洗礼,在党旗下亲手为每一位党员戴上党徽,重温誓词,表彰先进,又给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每人发了一个笔记本,要求大家从手抄党章开始加强学习,牢记要义,并定期批阅签字。

  为规范组织生活,从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入手,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利用每月“固定党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组织生活,并借助党员微信群发布党建信息,为外出务工党员送学上门。在他的示范带动和严格要求下,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在海东市推行村级党组织方阵管理法中,徐家台村党支部被评为市(区)镇第一方阵排头兵,班子连续多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优秀‘两委’班子”。

  一直以来,没能上大学成了徐世林心中永远的遗憾,他深知山村孩子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跳出农门、改变命运。在他的帮助下,他的三个姐妹都考上了大学,二姐正在北大攻读博士。他非常注重村风民风建设,健全完善了村规民约,建成300平方米的文化墙,开设了农家书屋,多方争取资金在村里修建了幼儿园,接收本村和周边村140余名适龄幼儿就读,并为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争取“雨露计划”等助学项目,崇尚文化、尊师重教的氛围在村里日益浓厚。如今徐家台村共有170人飞出山沟成了“金凤凰”,先后有7名学子成为博士,102名攻读了硕士及研究生,徐家台村成为了全区赫赫有名的“大学生村”。

  徐世林在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值班,为群众代办服务。摄影:焦惠芳 李锦

  众望所归“大褂书记”再挑重担

  1985年,因家境贫困,高中毕业的徐世林放弃求学,返回徐家台村当了农民。1999年适逢村级换届选举,乡亲们选“文化人”徐世林当村支书。“家里七口人,还要供姐妹们上学,村干部报酬不高,根本不够养家糊口。2006年,我只能忍痛辞职外出做生意。虽然挣到了一些钱,但想到乡亲们大多还过着苦日子,心里总感觉空空的。”徐世林说,对村子的不舍、乡亲们再三挽留和镇领导的鼓励,让他毅然决定回村!2009年,徐世林又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又是九个春秋。

  九年里,无论是在村里办公,还是在镇上开会,无论是在田间地头干活,还是在群众家中走访,常年穿在身上的一件蓝大褂成了徐世林的“标配”,繁忙的工作让他早年落下的腰疾不时发作,一次在给村里的老人抬卸面粉时,剧烈的疼痛让他躺倒在地不能起身,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连忙将他送去医院,从此,徐世林的“标配”又多了一块医用钢板护具,不管在哪里,只要感到不舒服,他就把钢板护具绑在腰上,继续埋头工作。乡亲们感念他的朴实淳厚,亲切地称他为“大褂书记”。

  多少个深夜,村“两委”办公室还亮着的灯,让村民徐进至既感动又心疼:“徐书记,歇歇吧,再这样下去身体会累垮的。”徐世林笑着摆摆手:“忙惯了,闲下来心里不踏实。”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为了做到精准识别、精准评定,他把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的办公室当家,学文件、做笔记、写感想,召开党员会、群众会宣讲政策,与“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干部逐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足迹遍及全村每一户院落。

  今年又逢村级换届,徐世林想把机会留给村里的年轻后生,但大部分党员群众都不答应:“这么好的书记,卸任了多可惜,还要投他一票!”不负众望,徐世林再一次高票当选为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大褂书记”徐世林继续奔波在为村子谋发展、为村民谋幸福的路上,忙碌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