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民生·精彩之笔:民生新常态 百姓新幸福

12.03.2015  15:41
核心提示:   小财政、大民生的青海样本  从2015年1月1日起,全省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统一提高40元,达到550元,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城乡低保标准、高龄补贴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   

   小财政、大民生的青海样本

  从2015年1月1日起,全省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统一提高40元,达到550元,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城乡低保标准、高龄补贴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

  从今年春季学期起,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在原年生均小学600元、初中800元的基础上统一提高300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年补助标准由600元提高到800元。

  ……

  这些,都应该看作是我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又一生动写照。

  青海的财政收入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就在这样的小财政状况下,青海却办起了大民生。正如2015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所讲,在“保基本,兜底线,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今年继续集中75%左右的财力,优先安排基本民生项目,提高20项基本民生保障标准,再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小财政,大民生。一“小”一“大”的反差,折射出的是省委、省政府无限的民生情怀,这一点点、一滴滴有关民生的举措,见证的是省委、省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而这一点一滴的细微关怀,最后汇就江河湖海般的青海民生样本。

  每一段历史都不可复制,过去四年,青海人民以空前的凝聚力、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应对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共同实现着美丽的青海梦,开创出一个激荡人心的时代。

  这是一个每个人都怀揣美好梦想的时代!这是一个处处流淌着幸福的时代: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梦想,正在由省委省政府的一年年谋划布局,青海人的努力奋斗逐渐实现。

  这四年打造青海民生升级版

  从2010年至2014年,青海创造了让外界肃然起敬的民生样本。

  抓就业,固民生之本。2010年至2014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23.2万人,是“十一五”的1.3倍,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以内。转移农牧区劳动力就业超过445万人次,年均超过110万人次。四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4%和16%,成为增长最快的时期。

  抓教育,强民生之基。在教育上,已累计投入教育资金580亿元,年均增长17.2%,是“十一五”时期的2.1倍。

  抓养老,解民生之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十一五”末增长了2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4%。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1年连续增长,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低保、高龄补贴标准等持续提高,均位居全国前列。

  抓医疗,健民生之体。围绕实现人人病有所医的目标,我省累计投入资金250多亿元,全省医保参保率达到98.5%,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达到510元,是2010年的3.3倍。

  抓住房,安民生之居。四年来,累计开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房45.4万套,全省城镇居民户均住房达到1.1套,人均自有住房面积由25.9平方米扩大到32.3平方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在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上实现了跨越发展。

  “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在青海得到了切切实实的落实,一次次具体的行动、一桩桩惠民实事,创造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每个人的亲身体会,才能咂摸出幸福味道。

  丈夫去世多年、带着残疾女儿的那桂英,去年终于在城东区和盛园小区分得一套公租房,今年春节,她带着女儿将新房布置得喜气洋洋,她说:“终于能在自己家里过个年了。”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关注每一个人的心声,使贫者不再无助,使弱者不再孤独。用小财政办出大民生,是省委、省政府孜孜不倦的追求。无论是自然灾害突然袭来,还是面对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挑战,青海,正在坚定不移地打造新常态下的民生改善升级版。

  政府过上紧日子百姓过上好日子

  2月25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带来一年中的新春暖流,集中研究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一批民生事项。

  纵观过去几年的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文化科技惠民工程上的投入增速,均高于财政收入增速。

  商务宴请减少,盒饭成了公务餐桌主力;公务用车减少,机关节约成风。仅以纸张为例,过去,西宁市收购书本纸的大型再生资源回收站,日均收购废旧书本纸3吨。如今,不少机关提倡无纸化办公、正反面印刷等节约措施后,这些回收点日均收购书本纸减少一半。而西宁市有十几家这种收购点,每天减少的废旧书本纸张10吨左右。政府勒紧腰带过的紧巴日子,换来青海民生成就分外出彩。

  政府过上了紧日子。我省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长效机制,出台了青海省省级党政机关会议、培训、差旅、接待费等8个公务活动支出制度,初步建立了刚性约束、严格执行、有效监督、严厉惩戒四位一体的立体式、全方位公务支出制度体系。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三公”经费一减再减,节约出来的钱用在了改善民生,面对财政收入减缓、重大项目储备不够、市场主体活力不足、收支矛盾突出等严峻形势,我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枝一叶的舒展蓬勃,滋润着每个人的幸福欢颜。

  新常态追求更好

  2015年,必将是百姓日子越来越舒心的一年——每年政府承诺十件民生实事桩桩件件得以落实,政府每年都在如期兑现向全省人民的承诺。2015年,我省又将继续做好20项基本民生保障标准的方案制定和实施工作,加快推进十件民生实事。

  这将是青海人日子越过越红火的一年——过去,我们实现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四年跑赢CPI,与GDP同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2015年,我们又将目标定为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

  这将是民生底线更扎实的一年——连续四年,我省集中70%以上的财力,优先安排基本民生项目,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标准,多项民生改革成就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列。今年,我省将在扩大就业创业、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等方面有大动作,全力让民生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阶。

  这将是劳有所得,劳动者更有奔头的一年——今年,青海将下放审批权限,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相关规定,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更将力争打造“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创新创业环境最优的省份之一”。新年伊始,生机无限。高原之春,总是比别地激荡出更多色彩。就像是青海在北京、上海等地公交站牌上打的广告一样,无论青海蓝、绿色、金色、红色、白色都分外纯粹,格外迷人。

  健康的身体、绿色的生态环境、更加稳定的工作、更为满意的收入、更为坚强有力的社会保障、更加舒适的居住条件——这大概概括了大多数青海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这是青海人奋斗的目标,是党和政府奋斗的目标,更是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省委书记骆惠宁深情地说。

  “要抓紧做好提高20项基本民生保障标准的方案制定和实施工作,加快推进十件民生实事,如期兑现向全省人民的承诺!”新春伊始,省长郝鹏的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