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千户企业职工告别棚户区

20.10.2015  18:50

   喜鹊枝头叫,搬新家,住新房,职工脸上笑哈哈。

  “30多年过去了,我们家几代人都在这院子里生活,这次总算是把改造的春风盼来了。”今年65岁的马春梅在原青海省棉纺织总厂13号住宅楼度过了30多年,现在老棚户区要改造了,老人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无论是建新城还是改旧城,海东市都坚持民生先行。如今,曾经的棚户区正被一幢幢漂亮的高楼所代替。告别居住不便的旧楼、用上独立厕所、走进整体厨房……想着未来的日子将会越来越好,这里的居民乐开了怀。

  搬进新家的马国平一家

  曾经的宜居之城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青海棉纺织总厂曾是青海省的支柱企业,为青海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享有一定声誉。如今,时代变迁,破产的棉纺厂就像烟火般昙花一现,渐渐被人们遗忘。20多年的时间里,棉纺厂经历了岁月的侵蚀,变得破旧不堪……

  据了解,原青棉纺织总厂棚户区国有土地面积128亩,其中住宅楼27栋。道路、女工院、基建科、托儿所、浴池等公共用地63.39亩。1999年破产后,生产经营性资产由上海联峰公司收购,占地216亩。

  “还记得小时候,青海棉纺厂是何等的辉煌!我们去西海度假区玩都要找熟人进去,几块钱的门票当时觉得好贵啊!”说起当年的棉纺厂,不禁勾起了李玲的回忆。

  “那时候,羡慕青棉的工人,工资高,福利好,还是西宁户口。现在虽然破败了,在那里依然能看出当年的辉煌……”祁瑞敏说道。

  自棉纺厂破产以来,原先厂里的员工一时间都失业在家,生活没有了保障。多年后当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依旧可以听到老职工念叨着往昔的点滴。这一切,无不在诉说着那一份抹不掉的深情……昔日的繁荣景象已经褪去,原来厂里年轻的员工们都已经到了中年。当年机器飞转的时代,留下的是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的青春和记忆。而棉纺厂前后的一点一滴变化,也牵动着众多老职工的心。

  据了解,青棉纺织总厂棚户区现有住户1180户,住户以原破产企业离退休职工和下岗职工为主。

  “还有两部分住户,一部分是买房入住的外来户,有本省外州县的、外省的,还有一部分是平安区小峡镇被征地拆迁后租住的村民。”赵海霞说。

  “那时棉纺厂是许多青年梦寐以求的工作场所。听说你在棉纺厂工作,对象都好找。”赵海霞说。

  青棉纺织总厂棚户区

  旧城亟待蝶变

  记者在棉纺厂住宅楼现场看到,一排排红砖房已经人去楼空,一幢幢楼宇的外墙满是灰尘,楼宇内四处散落着居民搬家时留下的旧衣物、烂家具等废弃物。

  70岁的马国平是棉纺厂的退休职工,一直和老伴住在厂内的1幢底楼。他告诉记者,自己从1971年入厂,在棉纺厂工作了30多年。住的老房子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属于非配套性住房。如今,他已经搬进了一个现代化小区——幸福嘉苑,居室面积达114平方米。

  “在棉纺厂上班时,我们一家6口挤在37平方米的房子里,面积小,而且楼道里的6户住户共用一个厕所,很不方便。”马大爷回忆说。

  “住宅楼楼道也没有照明设施,即使在白天,楼道也是一片漆黑。”如今搬迁住进新楼里的马春梅说。

  马春梅是马国平的老伴儿。以前,马国平是棉纺厂的职工,她随老伴儿住在原先棉纺厂13号楼的底层,闲暇时间,她会打扫打扫楼道。

  “当时,我还是楼管哩!”马春梅说。因为住的楼太破旧,住宅楼楼道也没有照明设施,即使在白天,老俩口每天进出房门都很小心。由于房屋上下水管道陈旧,经常发生堵塞,平时生活用水都靠自己从外面打。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原先的住宅楼房屋阴暗潮湿,夏天蚊虫肆虐,冬天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在地面形成一层厚厚的冰层。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部分居民居住空间狭窄,居住环境较差。一些房屋更是破烂不堪,存在安全隐患。

  近年来,棚户区改造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今年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项目,海东市集中多渠道力量参与棚户区改造。许多群众实现了盼望多年的住房改善梦,陆续住进了新房。

  57岁的退休职工孙自强,1971年进厂,患痛风病多年,老伴也已退休多年,老俩口没什么文化。家庭经济困难,儿子孙伟明因智障30多岁还未结婚。在得知搬到新房还需要自己掏钱时,对搬迁安置工作十分抵触。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帮助他家解决实际困难,一件件暖心实事让这家人重新树立起了对生活的信心。经过工作人员不断说服,受感动的老俩口开始帮助工作人员一道做起了其他住户的工作,以身说法,感动了左邻右舍,成为了搬迁工作组的“编外人员”。

  安置小区幸福嘉苑小区

  搬迁改造迎转机

  在棉纺厂棚户区住了大半辈子的赵德胜说:“早就盼望政府进行改造,让我们都住进像样的房子里,现在家里又黑又窄,儿孙们回来都要搭地铺,以后我们这里也和城里一模一样了。”

  多年之后,青棉厂棚户区终于迎来了转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和省、市关于加快东部城市群建设和海东核心区建设的要求,平安区于2013年10月12日召开了旧城改造征拆迁动员大会。

  为切实做好征迁工作,平安区成立了旧城改造征迁工作指挥部,并出台了《平安区旧城改造征迁工作方案》、《平安区旧城改造征迁安置方案》、《原青棉纺织总厂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等文件,改造于2013年10月正式启动。据了解,原青海省棉纺织总厂于1999年破产后,由西宁市经委代管,2011年10月移交给平安区。平安区政府接管后,抽调专人成立了平安区原青棉纺织总厂管理办公室,对原青海省棉纺织厂棚户区进行全面管理。

  据了解,青棉纺织总厂棚户区现有住户1180户,人口4130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搬迁安置采取实物安置产权置换的方式。安置地点为平安区互助南路幸福嘉苑住宅小区,房源总计1080套。为了把搬迁安置工作做到位、做细致,平安区全力提供服务,设立36个物业管理公益性岗位,并将700名下岗职工纳入低保对象。同时,每年给每户低保对象发放取暖补助费200元,截至2015年,累计发放取暖补助费达56万元。另外,承担了1400名离退休干部职工的医疗费验证、药费报销等日常工作,确保让每一户搬迁户搬得顺心、住得安心。截至目前,青棉纺织总厂棚户区住户已选安置房达925套,签订《安置置换协议》的住户已有864户,255户还未选房。

  53岁的下岗职工潘振发,下岗后到处打工,无固定收入。患糖尿病10余年,因无钱治疗,病情逐渐加重。近年又患上了尿毒症、心脏衰竭等疾病。平时生活靠邻居照顾,漫长的治疗使他借了一大笔外债。如今又要面临搬迁,逼得这个堂堂七尺男儿在外人面前泣不成声。总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给潘振发争取到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在厂区当门卫,让他摆脱了当前的困境,老潘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今年9月,海东市平安区专门召开原青棉纺织厂棚户区改造住户搬迁安置推进会。针对因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部分住户生活困难,经济收入较低,无法缴清超面积房款,部分特困户无能力选房的问题,要求相关部门整合资金,作为住户选房的激励措施实施一对一帮扶。

  居者有其屋,居者优其屋。青棉厂棚户区的改造让每一个家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殷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