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正村风,树民风,带家风
高原文明风
开展文明户、最美家庭等系列评比活动,评选“善行海东”道德模范,户户争当文明户,人人争做文明人,创新机制治理乡村环境卫生,正村风,树民风,带家风……如今的海东城乡,家庭和睦,邻里友善,乡村环境整洁,村民的文明意识明显提高。一幅幅美丽幸福、和谐文明的画卷在河湟大地铺展开来。
一块块小小的牌匾,一颗颗光芒闪耀的五角星,如今已成为河湟大地上广大农牧户积极追求文明风尚的象征。
一
阳光和煦,温暖如春。
2月17日,记者来到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乡,沿途街道干净整洁,灰白两色粉刷的院墙错落有致。
在唐寺尔村新修建的文化广场上,鲍卓玛吉正带领着村民们排练藏族舞蹈。鲍卓玛吉认真的教着,不一会她的脸上冒出了细细的汗珠。“我们村的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唱歌、跳舞、踢毽子,村里有什么活动大家也都很积极的参加,都想着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文明新风尚嘛。”排练的间隙,鲍卓玛吉笑着对记者说。
村庄美丽整洁是“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标准之一,也是建设乡村美,人文美的重要方面。
“去年7月,乡政府组织200余名党员,由各村党支部书记带头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包括对破旧的草房(厕所)、废弃的猪圈进行了拆除,对杂乱的柴草堆和粪堆进行了集中清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看起来更加整齐干净。”巴藏沟乡纪委书记魏成业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树立起“村庄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意识,巴藏沟乡首先在尔官村进行“卫生文明户评比”试点,通过每月一次的卫生评比活动,激发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获得流动红旗的家庭我们会给予洗衣粉或者洗洁精的奖励,虽然东西不起眼但很实惠,更能起到激励作用。”魏成业说。
我们走进尔官村星重芳的家里,他家门口挂着“卫生文明示范户”的流动红旗,院里铺着红砖,中间有一个小花园,劈好的柴火整齐地放在院里的一角,屋里收拾得更加整齐干净,作为2013年就被评上“五星级文明户”的老先进,星重芳的脸上掩饰不住的骄傲。“那时候全村48户人家就只有我一户被评上了,现在的流动红旗从去年8月份一直挂到了现在,我还要争取继续挂下去。”
“现在文明乡村行动已经由路面、村庄开始向村民的家里延伸了,不光要外面光鲜,家里也要一样整洁。”魏成业说。
不只是巴藏沟,在平安区的其他乡镇都在搞环境整治,已经形成了“平安经验”,成了兄弟县学习的榜样。
二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互助土族自治县。
2015年底,互助县丹麻镇汪家村在全县率先整治村容村貌。“扫门前、运垃圾、整理柴堆草垛……”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对于汪家村村民们来说,打扫环境卫生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现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先把自家的卫生搞好,再打扫承包区域内的卫生,就像每天穿衣吃饭一样,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村民李存福说。
在汪家村的小巷道里随处可见村民拿着扫帚、铁锹,忙着清理道牙石上的泥土、打扫道路和自家房前屋后的垃圾,村民院落里外的各种物件都摆放得整齐有序。李存福是村里有名的热心人,邻里有事他都会跑前跑后地帮忙,除了打扫自家院落,他平时还帮忙打扫公共区域内的卫生。“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我们平时除了照看孙子外,也没啥可干的事,自从评选活动开始,我就忙活起来了,我可不想落在别人后面。”李存福的老伴说。
和汪家村村民一样忙着“创星”的还有东丹麻村的村民。对于他们来说,心里最高兴的就是焕然一新的生活环境。走进东丹麻村,巷道已经拓宽并硬化,网围栏圈住了空闲地带,草垛打成的方块整齐地堆放在围栏里,村民们正在粉刷路边的道牙石。道路两旁的文化墙上张贴着各类政策图解,处处干净整洁。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体现的是一种家风、门风,更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村风、民风。
以“单星”带“五星”是丹麻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以来的又一创新。他们还将创建工作与“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在每一个节日确定一个重点星,开展特色单星创评活动,丰富了创建载体和创建平台。
丹麻镇镇党委书记黄志祥说:元旦期间,我们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净化美化环境活动、引导农户争创“卫生整洁星”,评选挖掘出了一批积极创业、勤劳致富的致富能手,进行了表彰奖励。去年“三·八”、“五·一”前后,表彰了“好婆婆”、“好媳妇,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创建和谐家庭,通过多种创建载体激发群众的积极性,是我们创建工作以来最大的成果。
三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去年夏天,在互助县东沟乡姚马村的会议室里挤满了人,村两委正在召开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中评议”大会。
“王有忠家和谐风尚这一栏里应该给满分,多年来在赡养老人这一方面他尽心尽力,又重视子女教育,家教家风都很好,去年高考中,他的儿子就考了546分……”
“走访过程中我发现4社的拜得录家门口柴堆、草垛乱堆乱放,还有年前的村两委工作,他也未能积极参与,只能评三星……”
在评定过程中,村两委班子成员拿着“五星级文明户”创评表,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意见。
姚马村委会主任姚福全告诉记者:“工作开展初期,我们印制了自评申报表和评选标准各3000份,由各社社长发放到每个农户家里,并逐字逐条向群众宣传讲解。首先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自评申报,提交社评议小组,社评议小组组织村民进行集中评议,并提出每个农户的得星建议,村评审委员会对上报的“星级文明户”进行审核考察,等名单确定,上报到乡评审委员会,再由委员会负责走访考察,最终评选,确保五星户实至名归。”
“在自评时,村民们很自觉,都会按照自家实际情况打分,有些村觉得自己家的卫生整洁度达不到要求,就会主动要求减星。”4社社长李生明说。
张建云是村里的致富小能手,常年在外办乡村流动酒席。由于“家当”太多,经常有村民反映他的东西挡着了大家出行的路。经过审核,他只能评定为“四星户” 。“我这次没有评上五星,主要就是卫生差,家门口的物件堆得太多,我要更加努力,不能落在人后头啊,下次我一定要争取评个五星。”张建云说。
户户争当文明户,人人争做文明人。 “追星”已成为农户当中的一种时尚。村民恒长琪手里捧着“五星级文明户”的牌子乐呵呵地说:“谁家好不好,看门楣上的这个牌匾就知道了。”(尹耀增 张 娜)
身边的感动
村民身边的好医生
他负责着全村2000多口人的日常小病、突发疾病的诊治。半夜出诊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但他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家乡治病救人。他就是被村民称作“身边的好医生”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加洛苏合村的乡村医生李德生。
李德生对病人热情又有耐心。1990年李德生从海南州卫生学校毕业后就回到了从小生活的地方,开始了他的“乡村医生”生涯。李德生说,“我选择当村医,就是为了方便村里的老百姓就医,为他们解除病痛。”
李德生童年时,村里缺医少药,连感冒这种小病都看不了,那时候村里没有公路,要骑着自行车去县医院,容易耽误治疗,还很不方便。
如今李德生已经扎根加洛苏合村26年了。他的诊室位于村中心,面积不大却规划的整齐干净,有门诊室、药房、还有注射室。小小的诊所里,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每天多达五六十人。
村民周毛太今年80多岁了,由于行动不便,一到冬天几乎出不了门。李德生就隔三差五抽出时间去给老人检查身体,这让老人的儿孙们十分感激。
因为时常走村入户,李德生几乎对村里每户村民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慢性病,谁对药物过敏,谁家的老人行动不便,心里都是一清二楚。在村民的眼里,李德生就是大家的“家庭医生”,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他的联系电话,遇到紧急情况,只要一个电话,不管什么时候,李德生很快就会赶到。
多年来,李德生一直自觉规范药品进购渠道,秉承便民服务、从低收费的原则,村里的五保老人和特困户来看病,李德生更是分文不收。对于一些年老体弱多病的村民,李德生还经常亲自上门诊治。担心村民半夜身体不舒服找不到人,26年来他都是24小时开着手机。
“记得有天下着大雨,夜里一点多钟,我的胃疼得厉害,就给李医生打了电话,接到电话后,他二话没说,直接赶了过来,检查后发现是急性胃炎,要去医院,他就骑着摩托车将我送到了县医院。”讲起李医生的好,村民马桂莲有说不完的感谢。
自从当了乡村医生,就没有了自己的闲暇时间,而李德生一干就是26年。李德生以他的医术仁心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交口称赞,在他小小的诊室里,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
今年43岁的李德生依然在自己的村医岗位上忙碌着。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李德生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坚守着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岗位,他默默奉献着,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我只要能干一天,我就为乡里乡亲的身体服务一天。谁家有病人,就为谁治病,这是做医生的天职,也是我一生的选择。”李德生说。(傅玉莲 陶亚荣)
心 声
创建春风化雨文明润泽心田
看一个民族的发展程度如何,不仅仅是看他的物质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这个民族的精气神。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举止投足间都可以看出你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修养。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不吸烟、不大声喧哗……“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对一座城市来说,文明创建应是常态化工作,硬件建设和环境建设固然重要,但群众文明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才是文明创建的根本。海东市从提升群众文明素质着手,集中开展卫生整治等活动,不仅美化了环境、优化了秩序,也让乡村变得越来越美。创建文明户变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文明、和谐在不经意间走进了人们的心中,成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向导。
“善行海东”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是海东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从2014年5月启动实施以来,涌现出了大量的道德模范,他们中有“帮扶青海贫困儿童,搭建爱心平台,传递慈善理念,播撒希望种子”的牛寿山;有爱岗敬业,关心学生,爱护学校,团结同事的乡村教师哈全福;有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最美基层干部”安生海……他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他们的精神已深入人心,通过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市形成了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善行海东”,“善”字当头。“善”就是关爱互助、诚实守信、孝老敬老、勤俭节约、爱岗敬业等美德。“行”就是实践,就是“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平凡事做起。活动就是要激活人们心中“善”的“因子”,引导全市人民“向善”、“乐善”,更要“从善”、“行善”,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推动各项工作。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人们在公共交往中乐于助人,大兴互助之风;引导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守信,大兴诚信之风;引导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孝老敬老,大兴孝敬之风;引导人们在人生道路中爱岗敬业勤俭自强,大兴节俭之风。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进一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尹耀增)
荣誉榜
大山里走出的“爱心天使”
“爷爷,今天中午的饭菜可口吗?”
“奶奶,我来给您梳梳头,换洗一下衣服......”
“孩子,这学期的生活费够吗?在学校要照顾好自己……”
这一句句贴心的问候和叮咛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一个年轻姑娘对这个社会无私的爱。
李晶,她的故事和她的名字一样晶莹,她的爱心像天使一样剔透。
她是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巴燕吉盖村一个贫困家庭的80后姑娘。她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完成了学业。陌生人的帮助和关爱让她一直心怀感恩,在她的心灵里很早就播下了爱的种子,从那时起,她就立志要做一个爱心使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2010年,李晶离开西宁来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先后实施了关于妇女儿童、灾后重建、残障人士发展等方面的十多个公益项目。她前往玉树藏族自治州,实施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的玉树灾后重建项目《玉树贫困重度残疾人调查项目》,共走访调查残障人士845人,并建立数据库,通过多方筹集送去药品、学习用品、轮椅等爱心物资。
同时,李晶和她的同事一直致力于保护濒临灭绝的青海东方蜜蜂,2013年她申请并负责实施由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中国项目资助的《保护青海东方蜜蜂推广养殖项目》,项目实施期间扶持了民和偏远贫困山区的75户留守老人、妇女和残疾人,为他们提供了养殖技术培训和先进的养殖设备等。
“在多年的公益实践中,我看到了许多无人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独居、贫困老人的养老困难和艰辛,看到了太多流浪乞讨人员无处安身的痛苦,心中倍感纠结……”李晶回忆。
2013年5月,她筹措资金开办了海东首家民办养老机构——民和县永平老年公寓。公寓先后收住贫困孤寡老人40余名,免费收住贫困孤残老人5名。由于资金、人员、收住老人特殊的身体状况等因素使得公寓自开办以来面临多种困难,但倔强坚韧的她从不言弃。“选择我所爱的,爱我所选择的”这句座右铭,一直在鼓励着她。
除了老人,孩子也是她割舍不下的一部分。目前,民和大庄乡、转导乡等多个乡镇的60名余名贫困学生在她的牵线搭桥下得到了爱心助学金,同时,她自己设计并实施的“守护天使·快乐成长——民和偏远贫困地区女童保护项目”、“向日葵暖心包活动”等,使全县多个乡镇的乡村教师和贫困学生受益并得到资助。
“一路走过,爱在路上。”她常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这位从大山走出的爱心天使默默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在她走过的地方,都留下过爱心足迹,一直温暖着受助者的心……(罗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