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治污奏响“三部曲”
春夏之交,登上南北两山俯瞰西宁,湟水河及支流北川河、南川河似三条玉带,时而蜿蜒曲折,时而欢快激越,在城市中绵延流淌,穿城从小峡口东流出境。
作为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湟水流经我省一州两市八县区,流域面积160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2%,流域承载了全省60%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省60%以上的GDP。
这条自古以来养育西宁的母亲河,过去多年来因为各种历史的原因而变得满目疮痍。在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的目标要求下,湟水流域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把加快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有效实践,多措并举、攻坚克难,湟水水质在一天天澄澈起来。
目前,这一场众志成城的湟水治污攻坚战,已经走过三个不平凡的阶段,奏响了“三部曲”。
【一部曲】
重点实施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厂建设
2009年至2012年是湟水治污第一阶段,重点实施了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奏响了“一部曲”。
在这个阶段,集中整治排污口730个,新建配套管网252公里,西宁市日供水能力70万吨的污水箱涵工程建成运行,有效提高了污水收集能力。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14座,总处理能力达到29.4万吨/日,实现了县县建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全收集”目标正得以实现,沿湟各地共查出排污口730个,在省政府的专项资金和西宁、海东、海北配套资金支持下,排污口全部得到整治;西宁市完成配套管网建设改造113公里,海东市建设管网123公里,两市建设乡村管网368公里。
“全处理”步伐也正在加快,湟水流域筑起污水处理的“城池”。自2009年以来,我省在沿湟流域先后共建了16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流域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在集中实施中铝青海分公司、西宁特钢等40多家重点企业废水治理,提高水循环利用率的基础上,对16家涉水企业按照新标准实行限期治理,目前已全部建成,新增工业废水深度处理能力近3万吨/日。
落成不久的西宁市第五污水处理厂面目一新,办公楼样式新颖别致,厂区内干净整洁,草坪内绿草如茵,初沉池、AO池、二沉池等设施正常运营,令人欣喜的是二沉池的碧水中竟有红色的鱼儿在游弋,排污口的水体清澈透明。厂长谢国栋告诉记者,五污于去年8月1日试运行,于11月5日通过验收,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也就是说,西宁五污的建成,已经达到新标准。
【二部曲】
全面推进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及企业废水深度治理
2013年至2014年是湟水治污的第二阶段,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及企业废水深度治理工程,奏响了“二部曲”。
在这一阶段,按照一级A标准对西宁第一、城南、平安污水处理厂等7座污水处理厂完成改造,待今年6月全部完成改造后总处力达到46.8万吨/日,处理率达到74.27%,处理能力较2010年提高了37%,处理率提高了26.4%。督促西宁特钢、青海宜化等40余家重点企业完成废水深度治理工程,日处理能力增加10万吨,实施深度治理企业达到93.8%。
记者来到正在改造中的平安污水处理厂。据平安区环境保护局干部樊春梅介绍,平安区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二期扩建工程,能够新增城镇生活污水日处理2.5万吨,铺设污水配套管网64.4公里,检查井5528座,污水处理后达到一级A标准。在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基础上,扩建污水处理设施一套,污水处理采用分点倒置AAO工艺,污泥处理采用机械浓缩脱水方式。
记者还在位于大通的黎明化工厂了解到,去年在省环境保护厅的组织协调下,黎明化工厂投资3000万元,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废水治理合作,通过对废水成分性质全面分析测试,摸索出排放物前端回收为主、后端治理为辅的治理思路,并据此进行了工业化设计,企业特征污染物排放得到了大幅削减。该工程于去年11月建成,经过一年的运行,处理后的废液大部分成功回收到生产系统作为原料使用,排出的废水主要特征污染物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使北川河水水质得到改善。此项目还可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实现了环保设施向生产设施的转变。
【三部曲】
深入推进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及中水回用工程
2015年至今,湟水治污进入第三阶段,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及中水回用工程,奏响了“三部曲”。
在第三阶段,为进一步深化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治理,最大限度降低入河污染负荷,共安排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项目9处共61.33公顷,现已完成宁湖、乐都区试验型尾水湿地工程,正在建设湟源、乐都、互助、民和湿地工程,计划开工建设海晏、西海、民和团结村湿地工程,基本做到了较大污水处理厂均配套建有尾水湿地工程。
湟水流域,相比内地高寒缺氧。如何依托现有资源实施生态治理,是多年来留给青海环保人的一道难题。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湟水流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应运而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基质-微生物-水生植物”三位一体的协同处理,实现对污水处理厂尾水的进一步处理,其出水可进行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再利用。应该说,人工湿地,是探索污水深度处理的一条成功之路。
记者在宁湖湿地看到,郁郁葱葱的芦苇草在清风中荡起绿波,清澈的溪水从渠中蜿蜒流过,柳树成行,野花怒放,偶尔还听到青蛙的叫声。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正在走廊上散步,他说,以前这是付家寨的地盘,废水排放,垃圾成堆,苍蝇成群,臭气难闻,现在变成这个好样子,我们也有好去处了。
同时,我省还安排实施中水回用工程6项,总能力达14万吨/日,目前西宁市再生水回用、西宁市四污中水回用工程已完成,正在建设甘河东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和平安区中水回用工程,计划建设青海宜化中水回用工程。
西宁市第一再生水厂位于西宁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厂区东南侧,占地面积约2公顷,项目总投资约1.44亿元。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3.5万吨,其中景观水8000吨,工业水2.7万吨,工业水配套5.4公里再生水管道。景观水采用处理工艺硝化及反硝化生物滤池+混合反应沉淀+过滤,工业水采用混合反应沉淀+过滤及双膜处理。再生水主要用于东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用水、城市绿化用水、浇洒道路用水和宁湖景观补充水。工程服务范围东至甘青路、西至贵南路、南至昆仑东路、北至八一路。西宁市第一再生水厂是西宁市第一个中水回用项目,于2011年12月6日开工建设,2014年5月7日顺利完成168小时联动性能测试后,正式投入运营。投入运行以来,出水水质、水量已达到设计要求。
湟水流域污染治理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我省认真实施《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全方位落实治理措施,推进流域治理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防洪泄洪和休闲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治理方向转变。南川河和火烧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实施,河道两岸宜人的生态景观扮靓了南川河。现在加快建设“引大济湟”工程,正在实现调水目标。还进一步发挥自然生态修复能力,强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量。结合东部城市群建设,推广西宁市南川河“主槽生态式”河道治理模式,在整治北川河、砂塘川河的基础上,开工建设湟水干流平安段、乐都段河道整治工程,打造“水清岸绿、自然休闲”的生态河道。
目前,“全测控”已经得到基本实现。环保部门在湟水流域设置了18个监测断面,在区域交界处的湟水海北金滩、小峡桥及民和桥断面建设了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基本实现了各县域断面均建有自动站,湟水流域14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自动在线监控设施。
省污染监控中心与西宁、海东、海北、海西4个州市级污染源监控中心以及大通、格尔木、甘河3个县级污染源监控中心联网并交换数据,实现了与全省112家重点污染源456套自动监控设备、89套视频监控设备联网,能对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酸碱度、总磷排放情况实施远程连续监控。同时,废水排放量超过100吨/日的企业都安装了在线监控装置。
为构筑湟水河水污染防治的“第一道”防线,沿湟各级环保部门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企业落户。特别是新《环保法》于2015年实施以来,环境执法之剑又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治理湟水,就是拥抱母亲。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青海环保人勤政务实,相关部门携手攻关,湟水必将以高原特有的靓丽容颜,从容亮相于天地之间。 ( 张海虎 夏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