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门源的耕耘者——记门源县委书记董金明

13.09.2015  11:00

  群众是亲人,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过得更好,我们义不容辞。——董金明

  在金色门源,凝望圣洁的高空明月,赞赏诗画的耕耘创造,干部群众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到一个人——中共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委常委、门源回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董金明。

  大家说,从晨曦微明,村庄升起第一缕炊烟,到夜色浓浓,城镇熄灭最后一盏灯火,村社农家,街头巷尾,到处有董书记的脚步和身影。4年时间,董书记用心丈量县情民情,把门源的模样印在脑海:包括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村庄,甚至一堵墙、一棵树、一盏灯;把百姓冷暖装在心中:张家的鸡舍还没盖好,王家的老人需要救助,李家的儿子正为找工作犯愁。

  大家还说,从高规格布局,实施“县城外延拓展”,到高标准要求,提振干部精气神,保护青山绿水,守护和谐家园,发展县域经济,4年时间,董书记“知恩、感恩、报恩”,带领干部群众辛勤耕耘,换得门源“百年村庄、百天变化,百姓生活、百天变样”,在前所未有的高铁时代,“建设繁荣发展人民幸福的新门源”的步伐铿锵有力。

   用心丈量县情民情,走遍了门源的山山水水、沟沟脑脑,农家牧户、牛棚马圈。群众亲切地说—— “我们的董书记就是个实干家”

  2011年8月,董金明调到生他养他的家乡——门源县担任县委书记。

  门源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的人口大县、经济大县,董金明深知,组织上安排他在家门口当“父母官”,是组织的信任,更是考验,自己更应该把党和组织的重托担在肩上,把人民的期望放在心上。

  “群众是亲人,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过得更好,我们义不容辞。”上任伊始,董金明与班子成员一道,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勾画发展蓝图,提出了“建设繁荣发展人民幸福的新门源”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董金明开始了用心丈量民情的漫长历程,4年1460多天,脚步遍及门源的山山水水、沟沟脑脑,农户人家、牛棚马圈。即使是最偏远的边界山区,也时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其间的艰辛,别人很难想象。

  仙米乡塔里华村青阳社,与甘肃相邻,是门源县乃至海北州最偏远的一个社,距离乡政府驻地大庄村有80多公里,与甘肃省武威市相距不到50公里,生活着藏、汉、蒙古、土等民族群众34户100余人。

  听说青阳社道路难行,董金明决定去实地查看。

  一路上,经过河沟、达坂、湿地、山峰和原始森林,快要到达青阳社时要攀上一座名为黄草山的高山,路在石崖间穿行,人在半空中悬走,极其危险。

  在青阳,道路崎岖是其一险,天气无常是其二险。

  途中,董金明一行恰遇雨雪天气,道路湿滑,人难走车难行,随时都会有危险发生,随行人员劝阻,“董书记,今天先回,改天再来吧。”他却说,“不亲身体验,怎么能体会群众出行的困难?”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前行。

  终于到了青阳,群众看到“脏兮兮”的董金明,拉着他的手说:“董书记,你的胆子可真大,雨雪天气,很少有人敢走这条山路。”

  但为了了解实情,体验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董金明就走了这条山路。而且,在仙米乡乡长田海洋的记忆中,4年时间里,为青阳的建设发展,他陪董金明就走了八、九次。

  与青阳社类似的,是珠固乡德宗村。德宗村离县城70多公里,66户240余人,居住分散,人均草场约60亩,是门源县最贫困的村之一。贫困的主要原因除草场少外,还是道路。道路差得连卖点羊皮、山货,也鲜有人来收,即便有人来收,那价格也会很低。

  在青阳、德宗搞建设、运建材,先得用机动车、架子车运到山脚,再用牛马驮运大件,用山羊驮运砖块,一只羊能有多大力气?一次驮运4片或者6片砖,已是极限了,可见建设工作难度之大。以前,青阳为了建一个小型水电站,全村所有的驮牛驮了近一个月,累死了好几头驮牛。

  道路不通,谈何脱贫?谈何发展?

  看到村民们的出行道路如同羊肠小道崎岖难行时,董金明内疚地说:“我们对不住乡亲们、愧对乡亲们啊!但请大家放心,再大困难,党和政府都会帮你们解决。”

  董金明亲自安排督促,给青阳社、德宗村修建了硬化路和通村砂路,解决了当地群众人老几辈子出行难的问题。

  当董金明再次去调研时,群众兴高采烈地说,“我们的董书记看望我们来了!”“董书记”三个字前加上“我们的”,格外温馨、格外亲热。

  青阳、德宗的建设仅仅是个例,门源辖区总面积6902.26平方公里,辖4镇8乡109个行政村,还有省属单位有浩门农场、门源种马场,哪一个地方的建设发展不牵动董金明的心呢?

  董金明身边的同志介绍,在办公室里找书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他平均每月要跑1万余公里的路程,一年下来有15万公里。熟悉他的同志说,我们的董书记就是个实干家,由于经常下乡,他脚上的皮鞋从来没干净过。

  珠固乡党委书记王文杰还清楚地记得:

  2012年,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中,离县城80多公里的珠固乡东旭村打造高原桃花源,董金明每周最少要去两次,“五一”期间,放弃休假,搬砖、挑水、和泥,与村民一道建设家园;

  2013年底,珠固乡玉龙村一家三口落水,董金明亲自到现场,协调冲锋舟、水电站放水搜救;剩下母亲和两个10多岁的孩子,董金明每次去珠固乡都要过问,嘱咐乡上安排好她们母子的生活。

  东川镇寺尔沟村原支部书记孔庆社清楚地记得:

  2013年4月的一天,连夜的大雨还没有停息,早晨6点天刚蒙蒙亮,就有人敲门,“谁啊,这一大早的?”睡眼朦胧,他没好声气地去开门,眼前的一幕让他眼眶一酸,泪水打转,敲门的是董书记,两腿泥水、浑身湿透……“董书记,怎么是你啊,你咋这么早?”“都说村里的路雨天很难走,我来看看。”

  在董金明的感召下,村里修建道路,村民们再也不斤斤计较,还自愿主动地舍小家为大家,有的让出了自己的庄廓,有的让出了自己的树林子,道路建设顺利推进,昔日的“是非沟”变成了团结村、和谐村。

  东川镇尕牧龙下村的群众清楚地记得:

  在调研中,董书记了解到东川镇有不少达不到孤寡老人标准,却生产生活困难的贫困户。便出了个“金点子”——建特困群众舒心苑,让他们舒舒心心地生活。投资近50万元,建起了290平米,可安置10户的特困群众舒心苑,目前已经有6户人家在舒心苑生活,64岁的刘存德住进了舒心苑还找了一个老伴。

  在门源,这样的特困群众舒心苑已有5家,还有一些正在规划、建设中。

  董金明心中,必须干好两件事,一是保护好青山绿水,一是建设好和谐家园。干部们钦佩地说——

   “董书记带领的班子有想法、拼劲足”

  作为从大山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带领家乡人民走上更加幸福的道路,是董金明心中的大事,而最大的好事实事,莫过于保护好青山绿水、建设好和谐家园。

  初到门源,看到养育门源人民的母亲河——浩门河,到处采洗砂石料,满目疮痍、河水浑浊,董金明痛心疾首。

  与班子成员一道沿河徒步考察后,董金明作出了在浩门河流域河道内严禁采洗砂石料和新建水电站的决定,拉开了浩门河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和综合治理工作的序幕,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浩门河恢复了往日河水清澈、河畔翠绿的景象。

  看到传统工业粗放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的破坏,董金明带领县四大班子领导入矿区、进企业,站在采矿后寸草不生的地方,语重心长地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挖出一块金子、一车煤,就等于埋下了一颗生态地雷,难道我们要把这样一片不毛之地留给子孙后代吗?这种‘政绩’千万要不得。”

  他亲自谋划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启动建设了山东·海北生物园区,力排众议杜绝了一批高污染项目,工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

  门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有回、汉、藏、蒙古等21个民族,维稳是头等大事。面对一些干部怕“来事”的心态,董金明说:“与其怕来事,不如去化事”。

  作为一名土族领导干部,董金明视各族群众为亲人,经常与宗教人士促膝详谈,与各族信教群众交朋友,帮助解决信教群众的实际困难。对部分年久失修的回族公墓、清真寺,多方筹措资金进行了修缮,回族群众感激地说:“董书记办成了我们自己没办成的事,真是我们各族群众的好书记啊。”

  面对重大矛盾纠纷,董金明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一线排查化解,有效调处了一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特别是2012年7月,依法成功处置了兰新铁路门源段民和籍民工敲诈勒索引发的闹事事件。

  针对一些矛盾纠纷易发领域,董金明亲自指导,把脉会诊,对症下药,先后研究出台了《门源县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实施方案》、《门源县劳务纠纷处理办法》、《门源县对邪教组织及非法传教活动预防处置办法》等,使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的纠纷和民族宗教领域的隐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几年来,门源没有发生过大的不稳定事件和矛盾纠纷。

  县委书记心系百姓,忠诚、廉洁、担当,县乡干部自然不敢懈怠,“三严三实”理所当然就成了门源县干部的自觉行动。

  东川镇党委书记王万平说,他永远忘不了2013年4月初的一天,上午8点刚过,董书记就在寺尔沟村给他打电话,质问村民的饮用水咋停了?他当时愣了愣神,就赶紧往村里跑,事情很快就得到解决了,之后再也不敢松懈了。

  浩门镇党委书记马吉祥说,他今年已经接到董书记20多个电话,其中晚上被叫到现场8次,征地拆迁的,绿化造林的,矛盾纠纷的……看到书记大事小情记挂在心,马吉祥说,有这样的好书记带头,我们还有啥好说的。

  不只是乡镇干部会接到这类电话,县委班子成员也不能“幸免”,“常常半夜里、大清早接到董书记打来的电话,大家都习惯了,都是为了工作,看他那么操劳,我们理应多分担一些,现在的县四大班子团结一心、拼劲很足。”

  各乡镇实行了“5+2”、“白+黑”的工作模式,乡村两级党员做给群众看、帮着群众干,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每当有人问董金明,作为县委书记,这样工作是不是管得太细了,抓得太紧了?董金明总是平和地说:“作为一名一线指挥员,不仅要善于决策,更要注重抓落实。我多走走,多问问,群众的困难就会解决得快一点儿,我们的事业就会发展得好一点儿,这就值了。”

   力主“县城外延拓展”,从容步入高铁新时代,门源人迎来“最美”时期。群众喜悦地说——“门源变美了,我们更有奔头了”

  “对门源的生态旅游业而言,高铁无疑是一剂‘推进剂’,百里油菜花海必将是兰新高铁的一大胜景。”董金明到门源县任职,正值兰新高铁建设,他敏锐地研判门源的机遇:“直接拉动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增长,对旅游产业引领的餐饮、商贸、物流、金融、通信等第三产业也将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某种程度上,兰新高铁的开通,对门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门源原有的城乡格局根本无法满足“即将到来的高铁时代”的需求,怎么办?

  面对“这是不是在搞政绩工程”“这样搞动静是不是太大了”等等的疑虑,董金明力排众议,把城乡建设当作更高起点上扶贫攻坚、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和班子成员一道超前谋划,提出了“县城外延拓展”的大思路:

  以老城区维护改造提升为中心,全力实施打造县城东部物流园区,南部以浩门河治理为重点的别墅群旅游度假村落,西部生物科技、教育园区,北部行政办公、经济商务区;以浩门镇为中心,以青石嘴镇和东川镇为两翼,以岗木公路为主线,串珠式发展的小集镇建设;着眼未来50年的发展,把锦绣大道设计为双向八车道,把浩青一级公路协调设计为双向六车道……

  董金明明白,门源是省会西宁连接河西走廊旅游线的必经之地,优美的高原自然风光、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和特有的区位优势,为门源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高铁开通后,来门源旅游的游客将会“井喷式”增长,各项建设跟不上,门源的形象、旅游的收入、相关产业的发展就会大打折扣。

  在他的牵头带领下,县城外延拓展区建设如期启动,就连最难做的200多座坟墓的搬迁安置工作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于工作到位,没有一个群众上访。

  “十二五”以来,共落实交通建设项目资金10.51亿元,是建县至“十一五”末58年来投资总和的2.6倍。

  短短三年时间,路畅了,城美了,群众喜悦地说:“门源变了,像个城市了,百姓生财有道,更有奔头了。”

  在董金明的一手策划指导下,门源县紧紧围绕“一山(岗什卡雪山)、一海(百里油菜花海)、一园(仙米国家森林公园)、一河(浩门河)、一城(浩门镇)”的优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打造“五个一”精品旅游,为发展旅游业“添油加柴”。

  如今,岗什卡雪山已成为国内知名滑雪登山基地,“百里油菜花海”景区先后两次被评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获“全球十大绝美花海”美誉,门源县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有效保护和传承了传统文化,打造了特色旅游品牌,提升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有效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家住青石嘴镇的马启胜在镇上经营着一家“农家乐”,从2012年开业至今,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去年旺季最多的一天接待了160桌省内外游客。农家院的生意好了,隔壁邻舍卖酸奶、奶皮、菜籽油的生意也火了,现在每户都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

  看着金灿灿的油菜花,如一幅浑然天成的油画。画中,游客伴着微风,漫步其中,沐浴着花的芬芳,董金明露出了微笑。他知道,今年全县接待游客可达200万人次左右,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以上不成问题了。

  在董金明的带领下,门源“农牧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生态立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齐头并进,2014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亿元大关,比“十一五”末均翻了一番。

  全省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第二届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10佳乡村、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甘青两省平安和谐边界示范县……

  东部峡谷,如临仙境;皇城草原,广袤无垠;更有那油菜花海,人如潮蜂如海,咏唱“爱你一万年”。生活在如诗如画中的门源人,迎来了历史上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我们相信,董金明,这位诗画门源的耕耘者,会让门源的明天更加美好。(莫自才 苑玉虹)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