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 大力助推我省现代农牧业生产

30.07.2014  10:28

  正是果树修剪时节,贵德县农广校的教师们把田间学校课堂设在了果园里。针对杂果树修剪技术实际操作性强的特点,他们边演示边讲解,还对一些学员手把手指点、讲授。生动的教学方法,既引起了农民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培训的质量。在贵德县河西镇园艺村,30人的培训班却有50多人在听课。学员罗发荣说:“这堂果树修剪课太及时了,对我们太实用了,如果不认真学,不会修剪,万一一剪刀下去剪错了,剪掉的可就是我们的收入啊。”

  贵德县河西镇园艺村地处黄河谷地,近年利用地理、气候、交通优势,发展长把梨、软梨、苹果等小杂果,栽培面积达854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6%,果园成为村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果农们通过科技培训,掌握了果树栽培、修剪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果园生产成本降低了15%,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记者从省农牧厅科技处了解到,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关于加强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精神,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牧民技能型人才,促进我省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现代农牧业发展, 2011年以来,省农牧厅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围绕服务农牧业产业从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的要求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规范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意见》精神,积极围绕农牧业产业发展创新培训方式,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稳定和壮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以“粮油高产创建”、“菜篮子”、“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等项目资源整合为着力点,以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社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骨干农民为重点对象,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在我省六州两市的42个县(区),开展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为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农牧业发展和新农村牧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11年到2013年,省级财政和农业部共投入资金1.032亿元,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农牧民生产技能培训,受训农牧民19.45万人,有力地推动了农牧业生产。

   职业技能培训

  加快农牧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海东市乐都区达拉土族乡大庄村、白崖子村、前半沟村是乐都紫皮大蒜种植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0%,产出的大蒜除在本省销售外,还销往山东、新疆等地。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拓宽销售渠道,种植户迫切需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乐都区农广校就把职业技能培训班办到这几个村里,聘请专家把实用技术送到紫皮大蒜种植户的家门口。在几个村联合举办的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上,区蔬菜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卢世月结合当地实际,从选种、整地、配方施肥、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逐一进行讲授、解答,许多参训学员表示,参加了这次培训班,明白了种大蒜还有这么多学问,种出绿色、优质的大蒜光靠传统的老办法已经不行了,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

  省农牧厅科技处副处长毛建梅介绍,我省职业技能培训采取以集中培训为主、现场技术指导为辅助培训的形式,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班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周密的安排,采取“集中培训、入户指导”的培训方式,授课内容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培训,为培育职业农牧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职业技能培训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为主要基地,通过技能培训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了农牧民的科技素质,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能人,加速了农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毛建梅说,通过加大新品种、新技术、配方施肥的培训力度,使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思维有了转变,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人越来越多,促进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培训思路,推动了主导产业水平的快速提高,扩大了新优技术的辐射面,成为农牧民致富增收的新支柱,为农村培养了一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致富带头人。

   专项技术培训促进农牧民增收

  专项技术培训在农牧业项目实施区域、特色产业村或规模养殖村编班,选派县乡两级专业技术人员,采取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服务,近5万农牧民参加了专项技术培训服务,通过培训使农牧民掌握了1-2项种养殖业实用技术。如大通、互助、同德县近年来把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与建立示范基地作为科技培训的有效载体,为了使培训更直观、更有效,选择了几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养殖基地作为培训的实训基地,开展“手把手”培训,受到农牧民的热情支持,取得了明显成效。互助农业科技人员按照“先承包操作、再示范带动”的要求,先后建立了西红柿、黄瓜、娃娃菜等示范基地12个、亲手操作温棚52栋、示范棚120栋,带动农牧户870户。据统计,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平均每栋温棚比原先增收1000元左右,带动农户增收87万元,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农牧业增产增收,成为该县农牧民增收的一大新亮点。

  据悉,2013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下达了18640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和45973人的专项技术培训,结合农牧业项目的实施,以主导产业、主推技术、主推品种为主要内容,采取“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方式,针对农牧民需要,开展普及性技术培训,为农牧民“雪中送炭”。通过进村入户和建立示范基地,科技人员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学习,提高了专业素质和指导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带动提升了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种植水平,部分农民也逐步成为当地农牧业生产方面的“土专家”。

   农民田间学校,培育新型种植能手

  时下,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名词在我省各地悄然流行起来,这个词就是“农民田间学校”。它并不是过去那种在地里简单地培训农民,而是一种全新的农民培训形式。农民田间学校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在于,辅导员不是通过讲课方式向农民传授技术,它是以“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的一种培训模式,旨在启发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能力,通过实践和试验研究活动,使农民具备科学决策的能力。近年来,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模式,在加快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的问题。

  农民辅导员马添吉,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斜沟乡河滩村人,也是村里的老村支书,在当地是种植马铃薯的技术能手。参加了几次田间学校的活动日后,老马发现,这农民田间学校跟以往的培训还真是不一样,不但要亲自到地里去看,去调查,还要跟其他人讨论交流,完了还要自己讲;碰到问题辅导员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要大伙一起动手做试验。经过几期这样的培训,老马逐渐喜欢上了这种学习方式,而且强烈意识到农民之间相互学习、经验分享的重要性。在培训活动中听辅导员介绍了开展试验的防范后,老马在自家田里做了一个试验,在马铃薯上喷施叶面肥,验证叶面微肥不同浓度对作物抗逆性的效果。试验证明,500倍浓度比800倍和1000倍的抗病性效果好,试验很成功,为其他农户科学使用这种新型液肥提供了有力依据。他做的马铃薯品种评比试验,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优质品种,省农科院培育的马铃薯青薯9号得到及时推广,农民从新品种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通过一年的农民田间学校的参与式培训,老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农民一有问题就打电话询问他,他也正式成为了农民田间学校的辅导员。

  记者从省农牧厅科技处获悉,2010年9月,我省在大通极乐乡深沟村开办了第一所粮油作物农民田间学校,组织全省农技推广示范县的农技人员观摩学习。培训班结束后,35名农技人员每人开办了一所农民田间学校。省农牧厅又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举办了科技培训成果展示和观摩会,不断探讨和总结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的方法和经验。

  为确保农民田间学校培训质量,省农牧厅从各县选派有专业技能、实践经验、沟通和协调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参加省部举办的辅导员培训班。为鼓励我省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班和农民田间学校的积极性,农业部科教司推广处专门在北京为我省举办了第五期师资培训班。自2011始,我省每年举办全省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班两期,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田间学校的辅导员队伍。去年,全省在开展培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在特色产业村、规模种植、养殖村编班开办农民田间学校50所,每所学校遴选学员30名,培训农牧民技术骨干1500人,每个学员带动辐射20户农户,共带动辐射3万户农牧民。

  据了解,田间学校使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学员通过培训,增长了种植、养殖科技知识,提高了管理技能,使当地主导产业生产进一步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大通县通过参训学员的学习应用与宣传带动,使小麦“通麦2号”、黄瓜“博杰605”、“黑白花奶牛”等高产农作物、蔬菜品种、经济型畜种得到引进与推广,使“全膜覆盖马铃薯种植技术”、“无公害黄瓜种植技术”等科学种植、养殖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产量。通过开办“标准化辣椒生产农民田间学校”,使每亩温室辣椒平均产量从3700公斤增加至4000公斤,农民学员户均收入达到4500元,比未参加培训前增加510元。

  省农牧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时期,我省将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突出“一村一品”一所学校。2011至2015年全省每年建设50所农民田间学校,共建设250所。培养农牧民土专家7500人,辐射带动7.5万农牧民采用新技术。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提升我省农技人员科技素质

  近年来,我省本着“高品位办班,高水平管理,高质量服务”的理念,遵循“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效果、办出品牌”的指导思想,按照农业部对于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大纲要求,结合全省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际情况,按年度制定了《青海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实施方案》,认真研究确定了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培训课程,对纳入基层的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县的农技人员,大力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截止目前,已对27个基层农技推广补助县的2100名农技人员,累计开展了106个班次的培训,培训人员5061人次。

  农技人员培训工作内容涉及整个大农业,学科分类广泛,我省农业部门努力创新培训思路,根据农技人员服务的产业不同,研究创办了产业培训班,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确定省内农牧业重点企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创办了省内考察班,实现项目内农技人员全覆盖。同时,着眼于加强培训工作中长期的目标,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运作机制,制定了农技人员省外考察、产业研修、学历提升新模式,努力培养一批主导产业和主推技术骨干,全面提高全省农技人员队伍综合素质。

  为达到培训效果,省农牧厅高度重视师资力量的投入,在充分依托青海大学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融合我省组建的省级产业创新平台专家资源,聘请了平台内省农林科学院、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省动物疾病控制中心和畜牧总站等单位50多位教学经验丰富和科研能力强的专家作为授课教师,保证了培训质量。为了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按照农业部下发的培训大纲,结合实际,编制了普通班种养殖教材、重点班教材以及马铃薯、羊、牛等九个产业培训班教材共计13种,培训期间分发给学员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省农牧厅科技处副处长毛建梅告诉记者,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效果,重点班和考察班培训按照我省实际情况以实地考察方式和实际培训能力训练为主,采取课堂授课、实地考察、讨论交流结合的方式。种植业班选取具有代表性、实用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俱佳的优秀观摩点,养殖业班根据海东各县及湟源、湟中县推荐的优秀养殖小区,规范化养殖小区、标准化养殖小区,兼顾各个品种的养殖情况确定参观考察地点,由专业教师带队实地参观考察。通过实地观摩、交流、学习,分享了各县之间农牧业发展思路及经营理念,为今后发展本地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提供了各项目县学员之间、培训教师与补助县技术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学习,丰富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深化了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农技人员科技素质得以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我省发展高效农牧业增添了活力。(王玉娟 子娟 晓玉)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