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省垣社科理论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行动,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青海日报社、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组织省委教育工委、省文化厅和省垣社科理论研究单位的学者围绕讲话精神进行了交流研讨,现将主要观点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面对”要求,对我国理论工作者做到端正认识、把握问题、加强研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导性。
一、全面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紧迫性。当前,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全面解释中国现实心存怀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合理性、科学性充满困惑。除了思想多元化、认识多样化的环境改变之外,则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尚未完成,还没有建构起真正属于自己本土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和框架,从而造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政治经验成就很突出,而相关理论体系呈现分散乃至影响力减弱的状态。习总书记强调的“五个面对”,无论是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还是对加快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设,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性。
二、以“五个面对”为准则,切实提高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自觉性。第一,需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和大众化推进,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第二,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高度重视对人民大众的人文关怀,真正赢得人心、民心,既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又为建构中国化的哲学社会学科学体系打牢根基。第三,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类走向更加合理的现代社会的科学理论,亦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发挥内在的、根本的指导作用。第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决的是政治认同与政治信仰问题。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大众化的方式使其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同,并内化到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中去,强大中国文化的软实力。第五,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会因某些党员干部的腐败而受到污损和伤害。为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三化”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统筹起来,实现双推进、双提高。(省委党校:吴玉敏)
肩承使命砥砺前行不负重托
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期待,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战略地位和巨大作用。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历程来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习总书记的讲话提升了思考问题的高度,开阔了观察世界的视野。
全面把握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主动作为,锐意创新,深化改革,努力建设切合青海实际、具有青海特点的学术高地和新型智库。一是围绕新型智库建设,强化应用咨政服务,努力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经验,服务改革发展大局。二是围绕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理论支撑,充分体现青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彰显青海在全国社科界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三是围绕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提升科研队伍的政治素养,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中青年人才的骨干作用,提高科研核心竞争力。四是围绕对外开放办院,主动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协作,合作开展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和学术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讲好青海故事,发出学术强音。五是围绕制度建设,启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适应欠发达地区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的、有青海社科院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制度,激发科研活力。(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孙发平)
融通三种资源坚定文化自信
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经过一代又一代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的吸收与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够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
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在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坚定文化自信。习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继续繁荣发展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发展与繁荣当代文化的重要支撑。中国要在文化交融、交汇、交锋的格局中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就必须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理论创新、话语构建,传播中国声音、表达中国思想。
融通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在博采众长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人类历史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文化体系,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推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文化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能显示出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点,并不断繁荣发展,更好地走向世界。
我省在文化名省建设的实践中,要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要求,坚定文化自信,以创新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以高起点高标准推动青海文化建设,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文化交流,努力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推进青海文化创新发展、走向世界。(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吕霞)
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
习总书记指出,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紧紧围绕育人育才这个中心,以学术研究为支撑、学科建设为基础,构筑好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体系。
以育人育才为中心。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的育人功能,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实践育人,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完善学校办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
以学术研究为支撑。围绕省委省政府治青理政战略目标和重大决策部署,面向科学前沿、区域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持之以恒地加强学术研究人才、平台和机制建设;集中全省高校相关力量加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阐释力度,提升研究回答重大问题的能力;强化高校之间、高校内部、高校与政府部门和其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推进人事制度和科研评价改革,建立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实质性贡献为标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着力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引领和带动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着力优化学科布局,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原创能力的基础学科、一批立足对策研究的应用型学科、一批立足学术前沿的新兴学科,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着力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整合学科资源,增强学科综合创新力和竞争力。(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王利)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习总书记的讲话从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常态出发,用五个“迫切需要”突出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发展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当前社科领域还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要求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些重要思想对广大社科工作者来说,既饱含深情、充满期待,又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哲学社会科学担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大使命。省垣社科界要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及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十二届历次全委会精神,把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到社科工作的全过程。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创新的起点、创新的动力源。认真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必须落实到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上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既取决于社科研究人员及其队伍构成,又取决于其所承担和完成的科研任务。认真学习贯彻好习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厘清思路,需做好以下工作:依托新型智库建设和重点学科、重要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造就更多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积极探索中青年人才成长的机制,积极扶持、培养青年学者,促其快速成长并发挥作用;不断完善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机制,加大对现实问题研究的支持力度;大力宣传表彰在项目研究中学风优良的优秀人才,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赵兰郁)
深刻认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习总书记详细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受鼓舞,备感振奋。
首先,从宏观角度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习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习总书记秉承我们党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做法,并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这一论断充分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为深入的把握。
其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习总书记如数家珍般地列举了中西方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充分表明了新一届党中央拥有宏大的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经历的历史变迁和哲学社会科学重建过程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哲学社会科学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从当前治国理政的角度强调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习总书记用“五个面对”“五个如何”表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指出,基于“五个面对”解决“五个如何”,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之,习总书记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这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充分的现实依据。青海高校作为我省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宣传的重要基地,应该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积极贡献。(青海师范大学:崔治忠)
坚持继承性民族性发挥高校学科优势
学科建设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基础。高校的学科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继承性、民族性,发挥高校学科优势,是时代赋予青海高校的历史重任。
厚积薄发凝练学科方向。青海高校经过多年历史沿革和积淀,形成了各自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优势,如,青海民族大学的唐卡、旅游管理两个文科类国家级特色专业,藏学、民族学专业及《青海民族研究》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立足当下、推陈出新,特别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等三方面的资源,优先发展具有坚实的学术理论基础、独特的学术特色、开创性的学术创新、技术创新思想以及较高层次的科学研究课题和丰厚的学术成果为支撑的学科和研究方向。
植根沃土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成果浩如烟海,深厚的历史积淀给予了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强大信心。青海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地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有传承这些优秀文化的使命,惟有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才能凸显特色和优势。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于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返本开新,增强我国的文化创造力、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博采众长形成优质成果。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青海高校应当不断强化开放心态和融通能力,对于世界所有国家取得的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成果,在比较、对照、批判中加以吸收和再创新。加强对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针对我国及青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新实践,拿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和原创性成果。(青海民族大学:郭华)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
习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为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体系建设。只有完善门类、构建体系才能更好体现系统性、专业性,而系统性、专业性彰显的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个体系包括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只有不断地建设和创新,才能彻底改变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才能彻底改变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才能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阐释好、解读好、传播好,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其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进一步发挥和完善青海省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作用和制度,发挥高校、党校系统、社会科学院、党政研究部门等各路大军的优势和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基础理论建设,尤其是着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党史党建、科学社会主义等一批“马”字号和“党”字号学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与推广,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学科群,为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提供学科支撑。
第三,要发挥学科优势,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我省拥有文学、史学、政治学、哲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和藏学、经济学、民族学、社会学、生态学、法学等一些重点学科和交叉学科区域优势,拥有“昆仑大讲堂”以及各高校大讲堂等平台和阵地,要在巩固和提升各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多学科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同攻关、平台互动融合,推进科研组织与管理创新。
总之,要体现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系统性、专业性,一定要站在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努力谱写中国梦青海篇章的背景下来思考、研究、布局和推进。(青海大学:武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