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上绽放的“女人花”——盐湖一线女工们的故事
盐湖上的“工作船”。
盐花。
胡晓霞(右一)和工友们在一起。
胡来贵(左)和工友在热风炉烟道口。
王德英在车间。
察尔汗盐湖。
“女人上船了!”
这在盐湖还是头一遭,它不仅考验着盐湖管理层的智慧和胆识,也考验着女工们的能力与魄力。
当太阳褪去最后一轮光环,黑夜再次笼罩大地。盐湖上,胡晓霞再次启动“工作船”。
今晚除了运送矿料,她还要指导几名新上船的女工,这是一些二十出头的女孩子,因为是第一次上夜班,个个兴奋地张大了眼睛。
远处码头上的信号灯像点点繁星照射着察尔汗盐湖。胡晓霞感慨地说:“当年,我们刚上船的时候,码头还没安装信号灯,整个湖面漆黑一片,只能摸黑行进。”就像在验证这句话,突然码头上的信号灯全都熄灭了,霎时漆黑一片,年轻女工们不由地紧张起来。
胡晓霞平稳地握着方向盘,眼睛直视前方,她让女工们回忆白天在湖面上见到的标识物,教给她们夜晚辨析航线的方法。在返回采盐船的路上,胡晓霞让女工们打开手机,借着手机的光源驾驶工作船贴着供矿浮管前行,很快找到了采盐船,原来是电缆爆了造成的临时停电。
面对突发情况,胡晓霞的沉着、冷静让年轻女工们见识了老一辈女工的专业精神,而这绝非偶然。
2003年,胡晓霞等10人成为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首批走上工作船的女工。“女人上船了”,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自1958年我国在青海建立钾肥生产基地以来,还从未有过女工上船的记载,这与在盐湖上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有直接关系。
原本全部由男人驾驶的工作船现在来了女工,“她们能行吗?”没有任何驾驶经验,一切从零开始——注意事项、机械原理、驾驶要领容不得丝毫偏差,师傅的教导一一铭刻在心。
两个月后,经过一系列严格考核,10名女工全部顺利出师。而更大的考验还在等着她们。
盐湖的春天,风沙肆虐。一次,赵梅花驾驶工作船运送物资和设备到采盐船,在大家装卸货物时,小船被狂风吹离了采盐船,没有多想,赵梅花跳进了1.5米深的盐湖,在冰冷粘稠湿滑的卤水中每行进一步都很艰难,而赵梅花却一步步前行,硬是在50多米外爬上了正随风飘摇的工作船。
如今第一批上船的10名女工,或调走、退休,只有胡晓霞、王海荣、李延年、程宏霞、侯金环等5人依然在坚守,她们的生命已然与这片湖水紧紧联系在了一起。25块光卤石盐田,30条工作船,90名女工,经过14年的摸爬滚打,如今钾肥分公司采收车间的工作船已全部由女工驾驶。
与采盐船直接作业于湖面不同,工作船更多的是辅助采盐船的工作——接送工人上下班、帮助整理内务;接送检修人员、运送工具;接送游客、收拾岸边垃圾……正是因为有了工作船与采盐船的密切配合,才确保了钾肥采矿工作的顺利进行。
女人进车间。
这不只是沿袭了一个惯例,在创业实践中,热爱与梦想成就了她们不同凡俗的人生。
“快,老车间热风炉的烟道又堵了!”话音未落,工段长胡来贵和几名工人冲上了3楼平台的一个铁架前,胡来贵最先爬上了足有3层楼高的铁梯。
上下两层的烟道里,每层里面都有四个小巷道,在仅能容身一人的巷道里,他们跪着用钢钎、洋镐敲击附着在烟道上的废弃物。才在烟道里蹲下身子,记者瞬时就感到头顶有一股灼人的热浪,脚底板更是烫得无法支撑整个身体……
而像这样在高温下清理烟道的工作,平均每星期都要进行一次。“我带着他们干,可以教他们如何在最省力的状态下更好地完成工作。”胡来贵说。
盐湖公司第二届“十大女杰”、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巾帼标兵、钾肥分公司五星级工段……荣誉见证着胡来贵迈向前方的每一步。
1994年,22岁的胡来贵从湖南来到盐湖,一干就是23年,当年与她一同担任司炉工的姐妹如今只剩下她一人。她当司炉工,每小时钾肥最高产量可达300吨,而正常情况下产量仅为50吨;她担任主司炉,不但节约天然气第一名,而且胛肥的产量也始终是第一名;她当工段长,带领的工段6个月排名第一……
学习和钻研成为她工作制胜的两大法宝。
2014年我国仅有的两台钾肥烘干设备——德国安德里茨流化床式锅炉在钾肥分公司干包一车间安装。胡来贵把女儿交给丈夫,背上行囊住进了车间。
仅凭德国技术员相对简单的讲解,没法搞懂每一个操作要点。每天午饭时间,她揣上馒头带上安全帽,一个管子一个管子去找,一个阀门一个阀门去对,直到将每个零部件的构造和性能都烂熟于心。设备安装了半年,她就在车间住了半年。如今,这两台机器出现些小毛病,胡来贵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盐湖女工们不得不放弃许多:胡来贵夫妇俩都忙,女儿5岁就送进了学校;胡晓霞与当船长的丈夫一个月见面的时间不超过5天,孩子1岁多时就交给奶奶照看;采卤四车间桑海静的孩子今年高考,而她半个月才能回一趟家……
盐湖1.7万多名职工中,女职工6534人,占总人数的37%,在生产经营、项目建设、试车试生产、科技研发、基础管理等各个岗位都活跃着她们的身影,她们用坚守与执著,向我们诠释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女人抓管理。
这不只是女工自身认识上的转变,更是现代化企业对员工提出的新要求。
“听我的留下跟我好好干,否则走人。”这一度曾是王德英的口头禅。
大嗓门、大眼睛、大块头、行走如风的王德英27岁开始在综合开发分公司圆织车间当班组长,11年来,手下员工从最初的40多名增加到136名。这些员工多数是从各地招来的临时工,因为没有长期观念,大多数人是想干就干,想走就走。日子一长,不但迟到早退的人多了,产品质量也开始下降、次品数量剧增……眼看自己带领的班组成了一盘散沙,王德英懵了,“老办法咋就不灵了?”
此时恰逢公司开展“团队建设”培训,她才知道有一门学问叫“管理”。只顾低头拉车的王德英,开始抬头看路。
没有任何植物生长的盐湖是荒凉而又寂寞的,而盐湖工人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也极为单调:上班、吃饭、睡觉——很多人曾经的理想和热情就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劳作中被消磨殆尽。
一定要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年轻人思想活跃,一经点拨立马就活泛起来:主动将公司发放的书籍制作成PPT供大家学习;每月一次的安全、节能、清洁、质量、效率培训,不再是干巴巴地你念我听、你说我记,大家将这些内容编排成小品、相声、歌曲,甚至还用舞蹈的形式传递出来……
王德英也发现有那么几个人,总是游离于团队之外。了解到真相后,她不禁自责起来:23岁的祁生顺由于患先天性贫血,工作中经常晕倒,怕父母担心不敢给家里说;22岁的赵娟父亲得了胃癌,巨额医疗费像山一样压在一家人的心头……
及时为她们调整工作岗位,积极争取贫困资金……曾经那个说一不二的班组长如今更像个知冷知热的邻家大姐。“不能让她们流汗再流泪,我们是一个团队,无论掉皮还是掉肉决不能让她们再掉队!”
……
极少的降雨量、极大的蒸发量,在烈日的曝晒炙烤下,盐湖拒绝了一切绿色植物的生长,然而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却孕育了姿态万千、洁白如雪、莹润似玉的高原盐湖奇观——盐花。
看着这些美丽的高原“花朵”,让人联想到盐湖女工,她们在十八九岁如花般的年纪,怀揣梦想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盐湖。“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在这片充满激情与挑战的盐田上,她们洒下汗水、流下泪水,绽放为经得住风雨,为梦想盛开的“女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