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技术进步经验及启示(下)
三、美国农业技术进步对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
在过去150余年里,美国的农业科技变革带给中国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中国通过直接购买技术专利和引进美国的农业企业等方式获得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技术,使得本国农业生产能力得以快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了“后发优势”。然而,与此同时对于美国的技术吸收和引进也使得中国本土农业被美国农业企业所不断侵蚀。
(一)农业技术转让并不尽如人意
虽然,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建立了国内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方面的专项基金,但是在中国国内的大部分技术投入都转变为技术转让费用流向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不仅如此,由于诸如美国孟山都公司、卡吉尔公司等在种子、谷物贸易、转基因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垄断地位,这些农业寡头控制了全球农业局势,正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发起一场以农业资源掠夺为核心内容的新的世界“战争”,而这场“战争”可能会带给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和农业的冲击怎么估计都不为过。而在中国,农业科研投资仅占GDP比重0.4%左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科研经费支持力度低、农业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农业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在中国农业发展中显得愈发棘手,如果中国不能尽快发展本国农业科技,在未来农业的自控能力、保障能力将会越来越低。
美国型农业新技术转让主要包含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用机械,还有诸如动植物良种、高产转基因技术和各种新型农业化学制剂 (如杀虫药、除草剂、杀菌剂和化肥等),这些技术的目标都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减少生产成本。但中国通过技术转让方式购买的美国农业技术往往并不能实现上述目标。主要原因有:一是基于美国特定的气候条件、土壤和地理环境而发展的技术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的农业环境。例如,由于中国农地的细碎化分布等问题,不能施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和农药的喷洒,同时以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个体往往也无力承担这些昂贵的设备,即便有这样的需求也缺乏相应的融资渠道。二是中国从美国获得的许多技术,其发明目标是为了适应美国完善的农业市场体系和突破美国相对短缺的农业劳动力资源禀赋压力,而这些因素在中国并不存在。
(二)中国的农业竞争优势正在削弱
美国农业技术革命提升了其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利润率和竞争力,同时也削弱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的竞争力。作为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花费大量资本用以开发和推广新型农业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为应对外部冲击被迫采用贸易保护政策来保护农业。但是,政策的实施不但没有能够逆转劣势,没有缩短技术差距和减少农业技术转让费用,反而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多地依赖于发达国家对于食物和农产品的需求来获得农产品出口收入,农业部门完全陷入被动。
中国农业人口占到世界农业人口近40%,而耕地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9%,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3%。农业发展受土地资源极大约束的同时水资源情况也不容乐观,中国人均水资源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严重制约着华北和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然而目前中国农业还未能在这两大问题上寻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这就意味着在现阶段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前景十分有限。与此同时,国际农业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发达国家为保持其农业垄断地位,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特殊保障条款等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口。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农业实施高补贴、高保护,充分利用WTO规则,形成的不公平竞争环境,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明显改变,国际农产品市场被严重扭曲,国际贸易新秩序的建立愈发艰难。由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农业投入力度很难实现大幅提升,农村资金依然短缺,生产要素还将持续外流,农场市场体系、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以及国家农业支持体系等建设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由于上述诸多原因,中国农业发展可以说压力大、难题多,农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难度较大,农业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农业部门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会进一步加剧。
四、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经验借鉴、发展现状及展望
1.对美国农业技术进步经验的借鉴总结美国农业技术进步发展经验,其中农业技术发展要切实根据美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土地资源相对富余的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地发展适应其资源禀赋和农业环境的以劳动力节约型技术为主的农业技术,对农业科技研发进行大量资金投入以快速提升农业创新能力,不断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依靠农业生物技术大胆研发新品种,将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生产、物流、销售等多个环节有机结合,对农业部门实行政策倾斜和扶持,充分利用WTO规则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以保护国内农业等方面,都对中国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产业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2.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进而开放了技术市场,对科技拨款制度改革,放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管理,提高了农业科技转化效率和经济效益。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条例。然而截至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约49%,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农村劳动力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43%,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技术水平较差。另外,中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过于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技术创新需求。研究领域和重点也一直局限于粮油、棉、麻等大宗作物,全国从事大宗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人员占到全部研究人员的90%以上,而从事经济作物研究、畜牧水产等经营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到10%。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只占农民总数的0.05%,推广程度仅为25%,推广经费不足农业产值的0.2%,而发达国家为1%左右。产、学、研、推广等各个农业技术环节脱节问题突出,农业科技工作整体效率不高。农业科技的时效性不强,同时地域性和不稳定性及农产品的外部性较突出,导致农民即使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新技术,也不愿承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
3.发展展望及对策建议吴敬学[5](1996)认为中国土地资源供给相对缺乏弹性,人均土地面积规模非常狭小,而相对应的劳动力供给较富有弹性,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数庞大,所以中国农业发展必须选择生物化学型技术进步模式。马速忠[6](2001)也认为在现在或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业发展都必须选择以农业生物化学型进步为主导的科技进步模式。从资源禀赋角度出发,未来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还是以土地节约型技术为主的生物化学型技术进步。为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改革目前中国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使农教科紧密结合。还要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科研的投资,有重点地完善一批农业基础科研设施建设,确保农业基本技术储备。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方面,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技术推广体系。适度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公共服务。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尤其对种养殖大户进行科技培训和对技术落地进行全程对接。完善中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农产品期货制度。进一步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合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敬学.农业技术进步模式问题研究 [J].世界农业,1997(3):12-13,43.
[2]速水佑次郎,弗农G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Hayami Y,Ruttan V W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Press,1971.
[4]Hurt R Douglas.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introduction[J].Journalofthe West,30(2):5-8,April1991.
[5] 吴敬学.略论农业技术进步模式的选择 [J].农业经济问题,1996(8):40-43.
[6] 马述忠,黄祖辉.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模式选择 [J].科技导报,2001(2):43-46.
作者:王 琛 吴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