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助民更护民 脱贫攻坚在行动︱恒兴伟:竭尽所能为父老乡亲念致富经

20.09.2017  20:34

近年来,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市玛龙村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坚持党建、脱贫和维稳工作并重,强力攻坚,相互促进,使全村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发生具大变化,群众观念转变了,就业人员增多了,群众收入增加了,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了。这些变化,驻村第一书记恒兴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  

恒兴伟,男,汉族,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4年10月出生,1992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青海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高速公路警察支队政委,2015年10月选派为玛龙村第一书记。  

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恒兴伟把精力和感情倾注于三江源地,倾注于玛龙村脱贫攻坚事业,克服语言不通,高寒缺氧,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与村“两委班子” 一道,带领牧民群众走向脱贫致富奔时康之路。通过近两年的努力,使全村贫困人口可支配收入由入驻前的2519元/人·年提高到目前的6549元/人·年,贫困人员由零就业增加至目前的60人,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率和养老保险率均实现百分之百,得到了全村群众及党委政府的肯定和认可。  

在贫困人口识别和扶贫措施制定中,恒兴伟带领工作队冒着严寒缺氧,走遍村里山山水水,角角落落,深入村、社和牧民家中,对全村327户1453人进行走访调查,认真识别,研究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241人。并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等形式,并在认真调研,精准识别的基层上,因地制宜,制定了玛龙村整体帮扶方案和74个分户帮扶措施,做到了村有帮扶方案,户有帮扶措施。  

如何帮助玛龙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恒兴伟下了一番“绣花功夫”。他把村民划成四类,依次是走、站、坐、躺,“”着的牧民群众是有想法,愿意脱贫致富的人群,但缺资金和项目,这样的村民要重点扶持;“”着的牧民群众是有脱贫意愿,但是没脱贫门路,处于观望期,村上鼓励他们去学习技术;“”着的牧民群众是没想法,没技术,压根没想着去致富,对这些群众,要用真情办实事,再加上信任和鼓励,要让他“”起来,把养殖搞好;“”着的群众是家庭确实有困难的群众,比如卧病在床的,身体不好的,这些群众要有政策来兜底,村里要去帮助帮扶,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精准扶贫就要精准区分,精准扶贫在玛龙实现了精准到人。让“”着的群众赶紧跑起来,“”着观望的群众先走起来,“”着的群众赶紧站起来,“”着的群众不能丢了精气神。  

脱贫攻坚中,恒兴伟带领工作,困地制宜,主动打好“组合拳”。一是发展集体产业。投资164万元,建成了村综合超市,实现了“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方便村民生产生活,解决就业岗位的“三赢”效益。二是拓展就业渠道。结合玛龙村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实际,积极协调林业部门,解决了林业生态管护岗位8个,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就业渠道,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三是加强技能培训。根据村民劳动技能缺乏,就业能力弱的状况,积极与扶贫和工会部门沟通协调,培训机动车驾驶、缝纫等技能人员30名,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自身“造血”功能。四是加强基础建设。主动财政、农牧、交通等部门汇报,争取行业部门支持,推进基础建设。两年共争取各类基础建设项目资金701.29万元,建成畜棚104幢,修通公路25公里,完成黑土滩治理15000亩,修建群众活动广场,完成移地搬迁15户,危旧房屋造15户。五是开展联点帮扶。组织公安厅交警总队机关落实“双帮“措施,实行“一帮一”和“二帮一”帮扶模式,党员民警与村贫困群众结对认亲,开展联点帮扶,形成了扶贫攻坚合力。一年时间,共为贫困群众发放慰问金45200元,面粉5千斤,清油25桶,棉被25床,奶粉25箱,衣物3400余件,各类药品15箱;为贫困学生捐赠学习用具及体育用品117套,爱心包150个。  

针对村党员活动室基础设施破旧,制度不完善的情况,筹措资金4万元,对活动室进行了改造和修复,对活动室标牌,党旗、入党誓词、党员权利和义务等制度进行更新并上墙,完善了“两委”班子公示栏和党员形象栏,公开了党员信息,落实“两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党员教育活动,加强了党性教育,提高党性意识,促进了脱贫攻坚。  

恒兴伟带领工作队坚持脱贫、维稳工作并重,深入村社和寺院,积极开展法律宣传和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确保全村社会治安和谐稳定,两年全村无发生治安和刑事案件。对于一名外来的汉族干部,克服语言不通、高寒缺氧,时常行走在玛龙村的角角落落,实属不易,这不投入真心真情是做不到的,恒兴伟做到了,也得到了玛龙村群众的认可,当成了亲人一般,曾有牧民开玩笑地说:“我们是玉树是康巴藏族,你是康巴汉族。”可见,恒兴伟是真真正正的融入了玛龙村,融入了牧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