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青海湖沙化土地在逆转——世界荒漠化和干旱日看青海防沙治沙

18.06.2014  10:18

  青海新闻网讯 6月17日——世界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的主题是‘绿化荒漠,美丽中国’。”省林业厅造林绿化管理处高级工程师沈文录说。当日上午,我们跟随省林业厅的工作人员,来到治沙防沙第一线——青海湖沙岛景区。路边,一大片低矮的灌木和沙漠形成鲜明对比。

   尼龙沙帐阻流沙

  “这片灌木林是经过十多年的绿化才形成的。”海晏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副局长才亨措说,“对沙岛的防沙治沙工作,早在1980年就开始了。从1986年开始试种沙棘防风固沙林,眼前的这片绿色便是这些年的成果之一。”

  进入沙岛景区,一道低缓的沙梁上泛着银光,远远望去如同一张巨大的银色网覆盖在沙梁上,走近一瞧,原来是尼龙沙帐。三十多名工人正将一个个尼龙袋子装满沙子,封好口,摆放成一米长一米宽的方格,一个方格连着一个就组成一张巨大的沙网。

  干了二十多天的活,海晏县的祁永兴对治沙有了亲身体验,他说:“这次我们到沙岛才明白种树不容易,所以尽力往好里干。看到沙袋放好后,风吹沙子跑不动了,心里很高兴。”

  尼龙沙网是海晏县今年防沙治沙的实验项目,“针对海晏县风大,沙子流动较大特点,我们采用尼龙沙网来防沙、固沙。这一方法是从海西学来的,这些尼龙袋子都能自然降解,对环境没有危害。相对于麦草沙网来说,尼龙沙网使用年限要稍长一些。”才亨措说,今年实验项目在沙岛景区有两块地,共二百亩,网格搭好后,还将在这些格子里种植吴柳、沙棘、黑刺等植物,让沙网不仅起到固沙的作用,还要达到绿化的目的。

   环湖林地覆盖率提高到30%至40%

  为控制沙漠化面积扩大,逐年恢复沙区植被,海晏县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法,逐步调整树种结构及固沙方式,在丘间洼地利用客土、有机肥和水配制成营养土坨深植沙棘技术和人工设置沙障植苗造林,在风沙干旱区造林中走出了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治沙造林新模式。

  经过治理,青海湖封育区内的沙蒿、西藏沙棘、金银露梅等天然植物逐步恢复,人工营造的沙棘生长良好,环湖沙漠化初步得到遏制,林地覆盖率从原来的10%至20%提高到30%至40%,最高地带林地覆盖率能达到60%至80%,使海晏当地分布的1.8平方公里残败天然林得以保护。环青海湖沙区及其周边持平,流动沙地减少量也与固定半固定沙地的增加量相等,说明沙化土地在逆转,沙化程度也在减轻。

    我省沙漠化排全国三四位

  海晏县是我省5个防沙治沙示范区之一,从这里我们对全省荒漠化治理可见一斑。沈文录说:“青海虽有‘中华水塔’的美誉,却也是我国主要沙漠化省区之一,沙漠化排名一直徘徊在全国的第三或第四位上。因此,防沙治沙是我省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省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三江源和青海湖流域治理等项目,累计完成防沙治沙21.1公顷。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共和盆地沙区的沙化土地发生逆转,其中黄河源头沙漠化土地减少量最大,为4.1公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成效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