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民营经济将迎又一春天

04.04.2015  13:06
核心提示:  近年来,大通县紧紧围绕把大通建成西宁市重要的“菜篮子”和“休闲观光农业基地”这一目标,先后引入21家企业及合作社在大通县开展休闲农业建设,建成大通现

  近年来,大通县紧紧围绕把大通建成西宁市重要的“菜篮子”和“休闲观光农业基地”这一目标,先后引入21家企业及合作社在大通县开展休闲农业建设,建成大通现代农业展示基地等21座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迈进,休闲观光作用日益显著——大通休闲农业产业带正在逐步形成。黎晓刚摄

  ●西宁新一轮市场主体发展倍增计划出炉 ●2018年底,全市民营企业将达40788户 ●倍增计划实施了三年,市场主体翻番

   民营经济倍增计划是我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提出并实施的一项重要经济举措,此举的实施,让我市三年期间,市场主体翻了一番,个体工商户数达11万多家,不仅让民营经济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更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

  经济新常态下,西宁如何让民营经济继续发力,增加我市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4月3日,记者从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获悉,我市将推出2015年至2018年新一轮市场主体发展倍增计划,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实现我市民营经济跨越发展,使民营经济成为支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2018,民营经济这样变

  ——主体倍增:到2018年底,全市民营企业达到40788户。

  ——总量提升:到2018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804亿元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1%以上;民间投资超过140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提高到62%。

  ——就业倍增:到2018年底,全市民营企业就业人数超过6万人。

  ——商标倍增:到2018年底,全市民营企业商标注册量超过10600件。

  ——品牌倍增:到2018年底,全市民营企业驰名商标达到33件,著名商标达到100件。

  ——专项资金投入倍增:到2018年底,各区县财政资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投入达到1亿元。

  ——创业载体建设面积倍增:到2018年底,全市(含经济开发区)建成创业载体面积到150万平方米。

  民营经济走向三大看点

  【看点一】现代农业走产业化发展路

  我市将每年新培育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户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300户以上。围绕特色资源种养殖、精深加工、产品营销等产业链构建,大力发展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和种养殖基地,催生和培育一批市场主体。同时,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建设农牧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畜产品电子商务,积极发展具有当地资源优势的农畜产品网上“特色馆”,实现网络零售与线下零售相结合。

  【看点二】新型工业与“互联网+”相遇

  我市将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积极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培育特色园区经济。从2015年起,连续六年支持三县发展适合县情、各具特色的园区经济,积极规划建设和培育发展县域工业园、物流园、环保产业园、食品加工园、农业产业园、服务业集聚区等各类园区。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围绕5个重大产业基地建设,从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等方面,进一步构建完善产业链条,以链条的延伸和补链,培育一批新兴业态的发展。

  ●培育“互联网+”特色工业体系。抢抓“互联网+”机遇,密切关注跟踪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网络众包、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应用发展,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工业”、 “云计算+工业”、“物联网+工业”、“网络众包+工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工业”等新模式。

  【看点三】众创空间培育服务业新兴业态

  我市将支持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的发展,充分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域工业园区、中小微企业创业园区等有利条件,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同时,鼓励发展以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时尚设计为主的设计产业,发展“设计+品牌”、“设计+科技”、“设计+文化”等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发展。

  政府给力民营经济发展

  我市将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不断优化政策政务环境,在加强财政支持的同时,还将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推进《涉企收费清单》的实施,为企业松绑减负。我市还将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突出民营经济地位、在权益上给予保护,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在登记申报、税费标准、金融贷款、市场准入、部门服务等方面实现平等;简化行政审批事项程序,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等做法,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