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南闯北青海人:青海人的性格就是优势生产力

04.05.2016  22:32

   ——访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魏新春教授

              青海新闻网讯

  魏新春,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

  1982年,魏新春毕业于原青海民族学院政治系。随后被分配至西宁市第二十三中学任教。1985年,魏新春考入原青海民族学院历史系,成为学者芈一之先生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教学。1994年,魏新春调入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任教至今。

  4月17日,西海都市报《走南闯北青海人》成都采访组记者,向魏新春教授介绍了本报《走南闯北青海人》的新闻策划。

  魏新春说,这几年在外地创业经商的青海人越来越多,他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还传递了青海精神,传播了青海文化,宣传好他们,会起到鼓舞士气、激励人心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海都市报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做了一件大好事。

   ●两地的商贸往来各具优势

  《走南闯北青海人》成都采访组记者:谢谢您。我们知道,青海、四川两地的人员、商贸交流由来已久,您觉得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两地长久以来的交流?

   魏新春 :的确这样。青海和四川的交流,可以溯源到羌人时代的羌人南迁。随后,这样的交流一直没有中断。新中国成立后,四川更是有大批干部和学生支援青海建设,一直到现在,这样的交流从未中断。青海“花儿”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曲牌,叫《下四川》,这从侧面反映出了青海、四川商贸文化交流历史的悠久。

  我觉得青海与四川人员、商贸的交流除了地缘关系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就大的人文状况来说,青海与四川大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比如说,以四川羌族为代表的多个少数民族就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青藏高原,确切地说就是来源于青海。比如,青海与四川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通婚从未中断,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同处同一个文化圈,为青海和四川的人员交流和商贸往来,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记者 :除了文化同属性外,是不是经济的差异也有可能促进两地商贸的频繁,如果这种假设可以成立,两地又各具怎样的优势?

   魏新春 :四川是一个得利于都江堰的“天府之国”,四川丰富的农产品在全国来说都是罕见的,比如说,四川茯茶对青海的供应,就曾对青海牧区群众的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当然,青海大量的特产,也曾对四川产生过影响,可以说,青海、四川两地的经贸影响是互动的,同时商贸的交流,也促进文化的交流。

  ● 青海人的反哺现象缘于共同的成长记忆

   记者 :您长期就职于高校,您能不能结合您的切身感受,谈一下青海、四川两省文化交流的现状?

   魏新春 :这就太多了,我们学校每年对青海的招生就有近百名。同时,青海的有些班也在省外办,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现在人口流动很频繁,在人文、经济方面,四川有着自己的优势,这也吸引了青海的不少人才来成都就业,他们的到来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走出青海的人,对青海怀有很深的情结,他们往往会在四川争取到项目,然后回到青海,为青海服务,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反哺现象。

   记者 :有没有分析过是什么原因造成青海人的反哺现象?

   魏新春 :我想青海人对故乡深厚的情感不同于外省市的乡情,而是一种缘于共成长的共同记忆,更为牢固和厚重的感情。

   记者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地域性的封闭,眼界的不够开阔,也加深了青海人恋乡的情结?

  魏新春:这从文化学的角度上是可以讲通的,封闭未必是坏事,封闭让我们对土地的感情变得深厚。

   记者 :反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造血才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魏新春 :青海造血的方法太多了,造血的资源也太丰富了。比如旅游资源。青海地大物博,文化多元,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旅游资源,一定要下大力气打造。还有,青海对资源的保护,一定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前几天我看新闻,得知有关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消息后特别高兴,这体现了国家对青海的重视。

   ●青海人做生意的方式是性格的体现

   记者 :刚刚我们谈到了青海、四川两地的文化一体化,但两地文化毕竟是有差异的,这样的差异势必会造成两地人性格的差异,两地人性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

   魏新春: 我一般将这样的差异概括为北方人和南方人的性格差异,就我个人的体验是,青海人总体而言,性格豪爽,热情,乐于助人;四川人则相对要精细。这也影响到了他们做生意的风格。

   记者: 请您具体谈一下。

   魏新春 :比方说,四川人做生意很注意细节,很注意服务的质量,各项服务很细致,但是青海人的经营方式很粗放。比如,我们学校后门曾经有一家青海人开的拉面馆,如果他的面卖完了,他就会很直接告诉你,他不会像四川饭馆那样细微地给你解释原因,这就会让习惯了细致服务的成都顾客觉得,你这不是服务内容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你对我不够尊重。

   ●青海经济对外发展的有利时机

   记者 :也有人认为恋家是青海人最大的性格特征,可是在成都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青海人在外打拼,闯天下,您认为成都市场凭什么吸引了他们?

   魏新春: 首先是文化氛围,是成都给他们提供的广阔创业平台和可能性,这或许会对西宁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记者 :您如何看待西宁的文化氛围?

   魏新春 :这几年我经常回西宁,我觉得西宁的城市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城市的文化氛围还略显保守。

   记者 :此次在成都我们了解到,在大成都的地理概念中,有近四十万的青海人定居、谋生、创业,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魏新春 :这很正常,我认为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就是解决民生问题,老百姓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样庞大的群体到达成都后,一定会促进成都经济的发展。

   记者 :我们的话题又回到您说的“成长共同体”,大量青海人进入成都市场打拼创业,凭借成都的优势资源创造价值,他们的个人收入也得到了提高,这会促进反哺现象的发生吗?

  魏新春:这在一个时期内是会的,但是随着成都“青二代”的出生、长大,这样的情结肯定会慢慢削弱,所以这一时期是青海经济对外发展的有利时机。

   ●青海人的创业优势就是性格

   记者: 您认为青海人在外谋生、创业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魏新春 :劣势是我们的经济水平太薄弱,短时间内不可能成为成都的主流,优势是我们的性格。

   记者 :此话怎讲?

   魏新春 :青海人诚实、热情,这就是他们创业的最大优势。

   记者 :您觉得这样的性格能形成生产力吗?

   魏新春 :我觉得能,但是单打独斗不行,我们必须系列地打造这种性格的特征,这样的性格就能形成生产力。

   记者 :有具体的事例吗?

   魏新春 :我教的一些青海籍学生留在了成都就业,他们在求职时,因为没有在大城市生活过,见的世面少,有可能表现得很木讷,可是时间久了,他们就会表现出诚实的一面,让人觉得,是可以委以重任的,时间一长就留了下来。记者:这几天在成都很少见到青海的品牌,青海品牌在成都市场的缺失对青海会造成什么损伤?

   魏新春 :品牌的缺失会制约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已有定论,我不再重复,希望青海能在这一方面再加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