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区探索发展生态畜牧业成效初显
黄南藏族自治州大力推进生态有机畜牧业保护发展区,着力建设“绿色生态基地”,形成农牧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种养结构,促进循环农牧业发展。图为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扶贫整村推进项目——黑牦牛奶业基地牦牛群。姚斌 摄
新华社西宁电 (记者:王金金 骆晓飞)一只乌鸦正在啄食动物尸体。突然,不知从哪儿冒出了一只雪豹,雪豹前爪一振,乌鸦吓得“嗖”地一下飞走了。谈起生态环境变化,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岗龙乡岗龙村党支部书记赞忠,向记者展示了这段由当地生态管护员拍下的珍贵画面。
果洛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黄河源头地区,境内雪峰耸立、河流纵横,列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核心区面积达到70万公顷。长期以来牧业收入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由于超载放牧、人为破坏等因素,当地草场沙化、退化严重,“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致使老百姓增收难、脱贫难。
“2008年全村224户牧民人均收入只有570元,去年合作社户均分红就接近1万元。”赞忠认为,村里的转变要归功于发展了生态畜牧业。
2008年青海省开始探索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以保护生态为第一要素的畜牧业发展模式。
海拔3950米的岗龙村是一个纯牧业村。赞忠说:“村里灌木林面积大、黑土滩面积大,天然草场面积较少。”2008年开始,在政府帮助下,岗龙村利用政府补助资金以草场牲畜折股量化的方式完成全村资源的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进行集约化发展。
目前岗龙村全村2502头牦牛、近13万亩草场折股量化入社,合作社根据核定草原载畜量进行牲畜高效养殖,草场进行划区轮牧和季节性轮牧,社员分工分业按劳取酬、按股分红,全村村民100%入社。赞忠说:“去年底,合作社纯收益将近240万元。同时,相比10年前合作社减畜率接近50%。”
“牧民变股民,减牧不减收。”像岗龙这样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果洛州目前有107个,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转变。
在果洛州玛沁县下大武乡年扎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放牧员热保谈起生活的变化喜形于色。热保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依靠外出务工、游牧,家庭年收入不足8000元。“现在我给合作社打工,一年工资就有3万多元,再加上国家的补贴,一年能有5万元收入。”热保说,现在温饱解决了,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能好好读书,走出大山。
告别游牧生活,有了固定的住所,果洛州达日县直却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藏族老阿妈噶德认为,合作社给了她稳稳的幸福。“原来我们家过着游牧生活,家里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很困难,现在加入合作社,我是社里的放牧员、挤奶员,每个月都可以领到1000元以上的工资,家里的生活也就稳定了。”
对未来的生活,噶德说:“环境是最主要的,环境好了牲畜就好了,牲畜好了我们的日子就好了。”
伴随生态畜牧业的大力推进,青海省草监部门监测数据显示,近五年果洛州鼠害发生面积下降21.66%,鼠害危害面积下降14.99%。近3年果洛州植被覆盖度从57.77%提高到60.62%,黑土滩由2013年的2615.4万亩减少到2459.4万亩。
青海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说,下一步青海省将继续在全省农牧区推进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发展转变,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协调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