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鱼洄游季 探秘青海湖:一尾鱼的生态贡献

14.07.2018  21:25

  又到了青海湖湟鱼洄游的季节。作为在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中生存的主要物种,湟鱼每年5月至8月在环湖各大河流的河口地带集结,然后成群结队溯流而上,在水流平缓的淡水河道繁衍后代,孕育新的生命。

  周而复始,湟鱼洄游今年有变化吗,让我们一同去了解。

  在刚察县的沙柳河、布哈河以及泉吉河,透过不是很清澈的河水,可以看到湟鱼或成群结队或独自前行,正在逆着湍急的河水向着心中的目的地不懈地努力着。河面上盘旋着成群的鸬鹚、棕头鸥等鸟类很迅速地抓起一条湟鱼并吞进腹中,精彩的鸟鱼大战正在上演。

  7月12日,2018年“又到一年湟鱼洄游季”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湟鱼家园”段和布哈河的中下游同时拉开序幕。

  直播刚开始不到一分钟,刚察电视台的微信公众平台点击率已经达到了25.2万次。

  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大家不仅仅是关心湟鱼洄游的情况,同时也在关注着青海湖周围生态环境的变化。

  “今年的湟鱼洄游较往年相比,最直观的变化是,由于受持续强降水天气影响,青海湖面积扩大、水位升高、湟鱼资源总量增多,青海湖地区整体生态呈向善向好的趋势。”刚察县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才旦介绍。

  据当地气象部门遥感监测显示,7月3日,青海湖的水位高程为3195.27米,4日则上涨至3195.32米,24小时水位上涨了5厘米,已经超过去年最高水位3厘米。这种现象近十几年来实属罕见,有利于改善和修复环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增加大气湿度,同时对遏制周边沙漠化及生态保护将产生有利影响。

  青海湖湟鱼处于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核心地位,湟鱼资源的衰竭将会破坏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的稳定。1964年被水产部列为我国重要或名贵水生动物,1979年被国务院发布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列为保护对象,2004年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因此,保护湟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环境变化的“晴雨表”,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湟鱼的数量来观测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

  为了保护湟鱼,保护我们的家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省政府先后五次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

  30多年来,从政府到民间,青海人一直都在用功弥补着过度捕捞留下的亏欠和生态保护这门落下的功课。

  1992年1月,青海湖被列入《关于特别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199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5月,青海省人大常委会通过《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从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走上了法治的轨道;

  2007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

  这些为整合力量保护与治理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吹响了集结号,为促进整个流域实现生态功能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带来了新希望。

  特别是2002年以来,刚察县借助裸鲤增殖放流暨观鱼放生节已累计向青海湖放流大规格裸鲤苗种1亿多万尾,在严格实行青海湖封湖育鱼和开展增殖放流共同驱动下,青海湖裸鲤资源得到快速增长。

  而民间自发组织的护鱼队、湟鱼救援队、环保志愿者,也将对圣湖精灵的情感关注体现得淋漓尽致。

  湟鱼!湟鱼!湟鱼的命运牵扯着所有关心生态建设的人们的心。

  资料显示,2017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由2002年的0.26万吨恢复到8.12万吨,是保护初期的31倍,其中人工增殖放流对裸鲤资源量恢复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有力促进了青海湖地区整体生态向善向好的趋势。

  2008年以来,刚察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连续实施了4期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果。总投资5668.2万元,分别实施了工程固沙、封沙育林草、沙地灌木造林等沙漠化土地治理和湿地保护、生态林建设。经过10年的封育、季节性封育的植被盖度由42%-50%,提高到60%以上,全年封育植被盖度由32%提高到40%以上。综合实施保护了青海湖流域湿地、草原、森林、野生动物构成的高寒生态系统功能,改善了野生动物栖息、生存、繁衍地的环境。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态观念逐渐转变,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天蓝、草绿、山清、水秀的美景吸引着大量游客纷至沓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伴随着每年一度的“湟鱼洄游”尽情地铺展开来。(尹耀增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