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藏族姑娘的执念

23.09.2016  11:38

  如果不是2014年和2015年连续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青海省重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们,大多想不起曾经教过一个叫刘春霞的藏族姑娘。

  “她在学校时的表现不是很突出,我对她的印象也是比较模糊的。”这是青海省重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的祁福老师在谈及刘春霞时的中肯评价。祁福是2007年调入该校任教机械基础课,正好是刘春霞入学的那年。“可能是教过的学生太多的原因吧。”对于自己任教的第一届学生未能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祁福委婉地解释了一句。

  的确,无论是在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还是在职工食堂里,刘春霞都显得那么普通,一转身就淹没在工装蓝中,让人顿生“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感觉。如果是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旁人更是不会注意到相貌和衣着都很普通的她。

  窗外世界 同样美好

  “当世界给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也许,这对于一个生于1989年的农村藏族姑娘,能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至少,在2007年,对于尚在大通民族中学读高三的刘春霞来说,唯一目标是考上大学,毕业后能找份工作,这样也不枉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成人。在家里,她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然而,刘春霞未能如愿以偿考上大学,情绪一度低落到了极点。

  在大学无望后,虽然感到无比苦闷,但刘春霞并没有绝望,选择了职业技术学校,希望能有一技之长,以备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能走得顺畅一些。而离家最近而且口碑较好的,只有青海省重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几乎是在刘春霞高考失利的同时,2007年7月25日,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一万吨高档电解铜箔项目在东川工业园区开工建设。这是上市公司中科英华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联合铜箔(惠州)有限公司合资组建而成的高新技术企业。

  两年后,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建成投产,急需一大批的产业工人,便将目光投向职业技术学校。

  “我们这一批正好是青海电子材料的定向委培生,人数是100名。”刘春霞说。进入青海省重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一年半后,便开始实习。实习地是联合铜箔(惠州)有限公司,每月的工资只有300元,但刘春霞依然能安心工作学习技术。

  半年的实习期满后,也就是2009年9月,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完成厂房建设,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刘春霞也完成了从懵懂无知的农村藏族姑娘,到新生代产业工人的转向。而此时,她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发挥自己所学,把本职工作干好。

  理想丰满 现实骨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经过一年半的职校培训和半年的惠州实习,刘春霞和她的同学们成为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首批员工,看到这新建的厂房和全新的设备,大伙儿都感到十分兴奋。

  然而,不少同学很快就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那时候的月工资是800元,跟实习期比起来,高了好多。”在刘春霞为自己从实习生转为产业工人感到无比高兴的同时,却有不少同学深感失望。“进入青海电子材料正式上班后没多久,就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同学离职。”

  这也难怪,这每月800元的工资,的确没有多少吸引力。要知道,当时,一个餐馆服务员的工资基本都保持在1000元左右,还包吃包住。看到越来越多的同学,一个个放弃自己的所学专业而转投他处,刘春霞感到惋惜之余,更加坚定了自己掌握更高技能的信念与决心。

  “如果离开青海电子材料,所有学到的铜箔制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再也没有用处。”刘春霞深知,一旦离职,等于前功尽弃。即便是在今天,国内生产铜箔的企业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而中科英华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更是行业领军企业,作为国内高档电解铜箔生产企业,其生产的锂电池用电解铜箔,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连续多年排名第一。

  而今,当年与刘春霞一同进入青海电子材料发展有限公司的100名同学,现已只剩下19人,不足五分之一。

  行胜于言 事求卓越

  “行胜于言,事求卓越。”

  这是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企业精神,也是刘春霞的工作准则。

  在日常工作中,刘春霞虚心向身边的老员工学习,从最基础的技能开始,详实了解铜箔工艺和生产流程。再加上她的善于钻研和泼辣性情,很快就在职工中脱颖而出。工作仅半年,她便被提升为班长,工资也是水涨船高,涨到每月1700元。

  “像刘春霞这样勤快泼辣的职工,在实践中提高工作素质是相当快的。”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张乐说。

  因刘春霞在工作中业绩突出,模范作用好,表率作用强,2012年,被公司破格提升为分切工段副主任,成为同批新进员工中的佼佼者。

  同年11月,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决定成立精品线,刘春霞被选派到联合铜箔(惠州)有限公司学习生箔制造工艺。学习期间,她如饥似渴地向老师傅学习技术,为了掌握关键工艺技术,她没有休息过一天。

  学有所成的刘春霞在回到青海后,不负众望,把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为铜箔的达标和产量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所在班组的优良品率由93%提高到95%以上,仅此就为每吨产品新增产值近千元。

  “这两年,锂电池用的铜箔需求量越来越大,产品质量更是越来越高。”对此,刘春霞还带领自己的团队对现有设备和工艺进行不断改进,延伸高精度产品,不断提高铜箔品质和产品竞争力。

  “分切是铜箔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如果因为分切致使铜箔质量不合格,前面所有的工作和努力都白废了。”作为分切工段副主任的刘春霞更是倍感压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春霞充分发挥自己所学,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改进设备和工艺,降低和减少铜箔分切过程中对产品造成的浪费。2012年,经她分切出来的成品为2800吨,合格率达到98%以上,无论是分切量还是分切品质,均是名列前茅,为公司提升品质、节省成本、降低废品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枝独秀 春色满园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随着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二期项目陆续建成投入试生产,作为一名老员工,刘春霞主动承担起新员工的技能培训工作,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学到的和实践工作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传授给新员工。

  在此期间,刘春霞先后与8名新员工结对传授技艺。如今,她手把手带出来的8名徒弟,其中有3名成为一线班长,1名成为工段副主任。

  2013年12月,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制二部(即精品线)建成,刘春霞是分切工段主任的不二人选。“至今,她仍是16个工段主任中,唯一的女主任。”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张乐说。

  在刘春霞的带领下,团队的整体操作技能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铜箔品质更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高精度铜箔产品也得以不断延伸,厚度从12微米降到9微米,再从9微米降到8微米甚至6微米;长度也从2000米延伸至4000米,再延伸至6000米、8000米甚至更长。

  这两组数据的一减一增,不仅代表着技能与工艺的大幅度提升,更是产品附加值的大幅度增长,在满足高端客户需求的同时,也为公司跨越发展赢得空间。“在最近两年内,公司标准铜箔产量逐年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高精度高附加值锂电铜箔产量却在大幅度上升,2014年更是提升到70%。”张乐介绍说。

  从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历年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3年铜箔产量为1.61万吨,2014年为1.65万吨,实现产能释放的阶段性目标。“虽然年产量相差不大,但标准铜箔产量和高附加值锂电铜箔产量的一降一升,在销售收入形成巨大的反差。”张乐表示。在高附加值锂电铜箔产量大幅度提升的推动下,2014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1.5亿元。2015年,受铜价暴跌影响,公司仍完成铜箔产量1.57万吨。

  作为生产一线的部门主管,刘春霞更有感触,“以前,不少订单是几吨或几十吨的零散客户,现在的订单大多是几百吨的大客户。”

  日积跬步 以至千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由于公司精品线刚刚组建,工艺技术所采用标准和工艺流程特别是客户要求均有了很大的差异。为了不影响生产进度,在没有对分切机的特性形成经验的情况下,刘春霞一边摸索一边实践,很快熟练的掌握了设备的各种性能。

  在铜箔分切机压辊平衡度调试过程中,刘春霞带领几名班长,通过多次尝试仍不理想,最后从刀片入手,将钨钢刀片换做陶瓷刀片,再将“定点分切”的方法改为“滚刀分切”,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大大改善着产品的品质与产量。

  “别看就刀片的这点改进,每天的铜箔分切产量从原来的16吨增加到现在的20吨,单卷铜箔的卷长从原来的2000米延伸到现在的8000米,完全能满足大客户的需求。”刘春霞说。

  设备和工艺的改进,不仅提升了高档锂电铜箔的品质和产量,还提高了铜箔生产自动化程度,也使刘春霞的团队由原来的56人减少到50人,每年可为公司降低成本84万元。

  在生产中,铜箔卷中存在鱼鳞纹异常的现象,这是铜箔生产行业难以解决的常见难题。刘春霞根据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终于找出彻底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此项技能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客户投诉率由原来的2%降低到了0.4%。通过努力,刘春霞带领的团队完成锂电铜箔年产1万吨的目标,同时将锂电铜箔成品率从之前的65%提高至75%。

  在刘春霞的带领下,制二部分切工段连续突破了多个重大难关,她所经手的铜箔分切产品合格率达到100%,成为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女职工中创出最佳业绩的第一人,不仅赢得了同事的赞誉,也赢得了公司大客户的好评。

  在生产订单上,列出的大客户有比亚迪、新能源、三星电子等知名锂电动力电池生产和应用企业。“苹果手机锂电池中的铜箔就是我们生产的。”刘春霞颇感自豪地说。

  在公司实现产能、品质及竞争力同步提升与跨越发展的同时,刘春霞也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在我的月工资已经超过6000元,这对像我这样一个技校毕业生来说,应该算是相当高的了。”对此,刘春霞感到十分满足,而技能水平的提高,则是永无止境。

  其实,刘春霞只不过想学到一技之长,然后学有所用。只是工作实践和技术应用中,她不想简简单单地重复昨天,每一天都在不断地求得进步求得突破而已,哪怕是肉眼无法分辨出来的“1微米”。

  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