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林业部门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努力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

31.08.2018  13:16

              近年来,我省林业部门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5年累计投资210亿元,完成营造林1275.7万亩,义务植树7500万株,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多百分点。

              一是坚持扩面提质并举,努力探索系统治理路径。我省林业部门努力增绿扩面补齐生态短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等重点工程,大力开展城市周边、农牧村庄、交通沿线、河道两岸高标准绿化,累计完成工程区营造林822万亩,城乡高标准造林135万亩,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780万亩,建成美丽城镇80个、高原美丽乡村1500个。特别是加快实施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完成造林20万亩,力求规划一流、建设一流、管护一流,为全国提供“青海方案”。西宁市30年如一日,持续推进南北两山造林绿化,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7.2%提高到79%,成为青海绿色发展的新地标。海西州大规模造林101万亩,治沙26.9万亩,在柴达木盆地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同时,着力提质增效,坚持“水、土、路、树、技、管”一体化推进,因水定林、量水施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留人管理、有人养护,东部地区和高海拔地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分别比十年前提高20和15个百分点,探索出一条高原寒旱区节水灌溉、保墒整地,针阔混交、乔灌结合的造林绿化路子。

            二是坚持增绿增收同步,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初步建立了特色经济林、中藏药材、森林旅游等产业体系。目前,全省特色经济林370万亩,其中枸杞70万亩,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中藏药材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当归、黄芪生产基地。积极培育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国家林草局对口帮扶的果洛州班玛县,依托当年红军长征途经班玛林区的“红色元素”,成功打造森林红色旅游景区。大力扶持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型林业产业合作社,带动全省20%的农牧户实现了增收致富。积极探索“生态+”精准扶贫模式,全省共聘用护林员10万余名,直补各类林业奖补资金49.3亿元,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万名,带动5万人实现稳定脱贫。

              三是坚持植绿护绿共进,全面推进依法治林管林。多年来,坚持一手抓绿色资源培育,一手抓依法保护资源,有效保护了绿色增量存量。注重顶层推进。成立了全省林业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打击涉林违法犯罪协调机制。结合国有林场改革,实施了国有林场、公益林、天然林管护单位综合绩效考核办法。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森林面积净增1152.5万亩,每公顷森林蓄积量达114.4立方米,居全国前列。注重从严查处案件。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行为。五年共查处各类涉林案件5594起,打击处理违法人员1.5万人次。注重强化重点领域执法。围绕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征占用林地管理等重点领域,每年组织执法行动5次以上,林业资源得到应保尽保。严格落实防火责任制,全省连续31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四是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内生发展活力。紧紧抓住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契机,探索完善国土绿化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支持措施。出台《创新造林机制激发国土绿化新动能的办法》,重点在土地开发、财税金融、产权交易等方面支持,建立了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允许承包林地15%的土地用于经营性建设用地等新机制,确立了政府投资、地方配套、银行贷款等多元投入机制。创新资源管护模式。把达到标准的新造林地及时纳入公益林补偿范围。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率先建立“村两委+生态资源管护”模式,探索了政府和农牧民“共保、共管、共建”新机制。扎实推进重点改革。通过构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有力有序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保护区水源涵养、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