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民警的扶贫故事

28.06.2018  09:30

  青海新闻网讯 2015年10月,受海东市委组织部选派,海东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王小军出任互助县松多乡前隆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当问起两年多来的感受时,王小军笑容满面地说:“两年来和前隆村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为真正用心办了点实事,所以老乡们也把我当亲人对待。”

  互助县松多乡前隆村,是一个偏远而又贫穷的小山村,距离县城37公里,驾车却要足足花费3个小时。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高导致前隆村村民们戴实了“贫穷”的帽子。全村4个自然社分布散落,耕地奇缺,教育、灌溉、电力等基础设施保障缺乏,2015年,前隆村人均年收入仅为2400元左右。

   和群众交朋友

  初入前隆村,依崖而建的崎岖山路和淳朴的前隆村民给王小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旧的村落、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村民们对脱贫致富的向往让王小军觉得肩上的责任十分沉重。

  起初,这个满口甘肃方言的高大中年人总是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为了迅速消除陌生,尽快融入到群众中,每到一户,王小军总是自购一点实用礼品,客气而又朴实。他积极了解村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群众对发展本村经济的意见和建议,并有针对性地访问党员、种养能手、困难户等不同层次的村民代表。过一段时间后,他又会返回再次确认每一户的实际困难,进一步了解群众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明晰今后的工作思路。

  渐渐地,前隆村村民和驻村工作队已经无话不谈。大多数时候,党的思想理论和精准扶贫政策就是以拉家常的形式深深融入到群众心中,全村群众投身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帮群众渡难关

  按照“双帮”机制内容,王小军先后协调海东市公安局4个支部与前隆村4个自然社完成结对、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形成“一帮一”结对帮扶机制,共帮扶69户贫困家庭。通过建档立卡,督促各结对扶贫支部及党员干部详细了解帮扶户的致贫原因,制定扶贫计划,按时完成帮扶任务。

  对自己帮扶的两户贫困户,王小军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村民贾德洪一家两口人,一直是搬迁扶贫方案中的“钉子户”,对于工作队制定的搬迁计划,抵触情绪强。2015年,贾德洪赴海西打工期间妻子患病卧床,一时间经济压力陡增。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王小军积极协助贾德洪为妻子治病,筹措多方资源引导贾德洪开展家庭畜牧业,缓解了贾德洪一家的生活压力。

  常年的贴心关注和用心帮助最终换来了贾德洪一家高度的信任和感动,在随后的日子里,经过多次耐心劝说和详细交流后,贾德洪终于同意搬迁。沈国英原为无业青年,经济来源仅靠家里几分地和闲时零散打工,年仅20余岁的他生活贫穷。两年来,在王小军的积极帮扶下,沈国英已经远赴海西租种20余亩枸杞,实现了从无业青年到枸杞种销能手的转变。

   谋群众致富路

  两年来,王小军积极协助“第一书记”投身于各类扶贫工作中,修缮蓄水池、成立互助资金理事会,真正做到了与群众身贴近、心相连、情相融。通过推进金融扶贫工作落实,共争取创业贷款11户55万元,化肥贷款10户5万元,真正把“输血”式扶贫改为“造血”式的扶贫;通过积极争取“阳光工程”项目组织开展农民驾驶技能培训工作,培训机动车驾驶员30名;积极联系互助天泰酒业有限公司与前隆村农户签订每年收购26万斤青稞合同订单;通过推进互助合作机制,协调相关部门争取畜棚修建项目,鼓励养殖大户带动其他户,从社到户组织建立起良性可持续的养殖产业系统,从甘肃引进药材种植技术,形成科学的中医药材种销产业。

  如今的前隆村干群思想观念明显改变,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步伐加快,一条条扶贫路正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