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耄耋老人的幸福经
在部队学文化、救战友
张惠民没多高的文化,肚子里仅有的那点墨水是在部队文化学校攒的。他至今引以为豪的,就是自己在部队上了小学,那个毕业证是西北五省颁发的。“我给孩子们说,你们的毕业证都是一个省发的,而我的毕业证是西北五省发的,比你们的值钱。”老人说起这些,表情超认真。
1948年,张惠民从河南新蔡县老家入伍。时间不长,机灵的他被抽调到机关给领导当警务员。在一次战斗中,他表现英勇,一下出了名。
那是与国民党军队的一次交战中。对方的小炮不停地打过来,眼看一位战友就要被击中,个矮力小的张惠民情急之下从背后抱住他的双腿,猛地把他扳倒在地,并扑到战友身上作掩护。所幸两人都无大碍。作为缺乏作战经验的新兵,张惠民危急关头冷静处理、舍命救人的举动,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他因此一下在营部出了名。
1949年,骑白马参加天安门阅兵式
随着解放军的不断壮大,张惠民所在部队被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一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张惠民所在的部队被抽调参加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仪式。他回忆说,当时从三个师抽调了一些好马和人力,马的颜色、人与马匹的默契配合都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自己和跟了自己两年的战马有幸被选上。“当时组编了一个黑马团、一个红马团、一个白马团,我站在白马团的第三排。”将近一个月的昼夜训练之后,10月1日的前两三个晚上,三支马队每晚都被带到天安门广场演练。
张惠民清楚地记得,检阅的所有马匹都被从铁掌换成胶皮掌。经过艰苦细致、紧张有序的人马训练,10月1日下午3时,三支马队最终达到站得稳、走得齐、人马各成一条线、队形整齐划一、人马威武雄壮、严肃安全的要求。当一千多匹战马组成的黑、红、白三组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和观礼台时,掌声阵阵。
之后的1950年和1951年,张惠民又连续两年参加了天安门阅兵式。这些曾经光辉的岁月,让这个老兵刻骨铭心。
小家和,大家乐
1957年,张惠民转业到青海人民化工厂。干过保管,管过人事,搞过后勤,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干得很出色。1967年,他有机会调到城建部门工作,可爱才惜才的领导不放他走。张惠民没有牢骚没有怨言,一如既往干到1986年。“领导评价我工作能力特别强,什么工作都拿得下来。”离开工作岗位28年了,他依旧看重这份荣誉。其实荣誉背后,是他自己努力干工作的真实写照。
张惠民生活极有规律,每晚看完新闻联播,有战争片了多看一会儿,平时基本9点多就睡觉,早上五六点起床。因为闲不住,他在家里坐一会儿,就着急地出去找人聊天,再不就上早市、超市。老伴说他“超市一天能转好几回。”
曾经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眨眼间已是白发苍苍。自1956年结婚以来,张惠民与妻子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他们在精神上相互宽慰着对方。而在孩子们看来,老人平和的心态,积极的锻炼和不抽烟不喝酒、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成就了他们的健康。张惠民说,这一切得益于“家和”。“一个家庭和谐与否,除了孝顺、家教,还要看家人之间是否能够相互尊重。”张惠民说,这种尊重是相互的,只有每个成员理解包容,一个小家才可以和谐文明,一个大家才可以稳定。
“大日子”里才穿的旧皮鞋
张家有张1984年的黑白全家福。从照片上看,张惠民当时穿着一双皮鞋。一贯节俭的他怎么会如此奢侈,其实,这双鞋是他从小桥百货公司花10元钱买来的。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时隔30年后,这双鞋依旧会在“大日子”里被张惠民穿着。
“真皮的,你看,好好的,总不能扔了吧。”张惠民说,这是自己多年来唯一的皮鞋,买回来至少三十年了。因为只有在过年过节时穿,鞋子被保养得很好,难以让人想到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多年来养成的勤俭节约的习惯,让张惠民一直极力反对儿女为他添置新衣。身上那件九成新的唐装,是他过80岁生日时孩子特意定做的,细软暖和的新牛绒衫也是女儿当年孝敬的,他一直压在柜子里舍不得穿。
历经沧桑岁月,老人们依旧朴实无华,勤俭度日。这种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成为子女们最大的精神财富。
家有一老,胜似一宝
生活的甜酸苦辣和岁月一起流淌着,有老人在家,就多了一份温馨和感动。
因为自家房屋拆迁,张惠民老两口5年来一直在小女儿家过渡。当两个小家暂时合并成一个大家时,除了生活上彼此照顾,那份亲情也温暖着每个人。
张惠民血压有点高,女儿在家给他测完血压时间不长,女婿就赶紧去买回降压药递到老人手里,督促着他服下。前段时间,女婿身体不适每天要吃药,只要张惠民在家,他就会提醒女婿吃药。作为小辈,女婿特别感动。
在女婿眼里,老丈人不光心地善良,还特别细心,保管东西那叫一个绝。
“我媳妇上小学时的作业本,老爷子都留着呢。”一张封皮浅绿色的作业本,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祁连路小学 四年级二班 张凤梅”。女婿说掐指算来,本子被老人保管了有30年。哥哥姐姐的毕业证、运动会得的英雄钢笔等小奖品,老人至今都保管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