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基层行】 两任村支书 一段变迁史

30.11.2018  08:53
村里新修建的文化广场。

  青海新闻网讯 初冬的一天,我们来到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赛什堂村,这个位于东兰山脚下、察汗乌苏河畔的藏族村庄最近举办了一场纪念“改革开放40年”图片展。

  在村里综合服务中心外墙上,一张张40年来新旧对比的照片诉说着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着这个小山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居住条件、交通工具、教育、文化生活和办公条件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图片展现场,我们见到了村里的两任支书罗藏扎巴和傲金才让。

  “老书记罗藏扎巴从1985年起担任村支书,一干就是18年,2003年我接过了老书记的班,到现在也干了15年。”54岁的现任书记傲金才让说。屈指一算,两位村支书的任职时间几乎跨越了改革开放40年。

  “你看,这就是当年牧民们住的牛毛帐房。”照片里一位藏族妇女正弯腰在狭窄的帐房里做饭,今年78岁的老书记罗藏扎巴指着当年的老照片,言语里都是感慨:“还有这张照片,过去大家转场只能靠牦牛,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汽车、摩托都成了常见的交通工具。”

村医南拉加正在为村民把脉。

  跟着两位书记,我们走进了村民南拉加家中,一方小院干净整洁,白墙红顶的砖混结构屋子画着藏族的传统花纹,走进屋里,沙发、电视、冰箱一应俱全。南拉加说:“以前我家的土房子连门都没有,就挂着一个门帘,而如今赛什堂家家户户都住着这样漂亮的房子。”当了39年的村医,南拉加觉得,交通工具的进步最能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我最开始是骑马出诊,到1990年换了摩托车,又在2011年换了汽车。”南拉加说,过去路况不好,他总共开坏了15辆摩托,现在路修好了,出诊也方便多了,现在村里几乎家家都有汽车。

  随着两位书记的讲述,时间回到1983年,那年赛什堂村推行了以包干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年之后罗藏扎巴担任了书记。“牧户们分到了属于自己的草场,还按家里的劳动力,每人分到了30多只羊,大伙的生产热情都被调动起来了。”老书记回忆,当时村里的170户人家仍然在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只有30多户人家定居在如今的赛什堂村,种起了青稞和油菜,那时村里的年人均收入只有400元。

  赛什堂藏语意为“金色福地”,但改革开放初期的状况却与这个美好的名字截然相反。村里的夏季牧场在120公里以外,途中还要翻越海拔4200米的米克特垭口,冬季牧场虽然较近,但却是“下雪成雪灾,不下雪成旱灾”牛羊经常因灾受损,牧民们也备受煎熬。由于基础设施差,定居点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大家普遍住的是帐房,条件好一点的才能住上土房子,村民只能去河边背水喝,罗藏扎巴说:“当时村头的两间土房子是村里的办公场所,由于地方太小,开会只能一半人坐着一半人站着。”

  1998年,听说县上要设立两个村级教学点,罗藏扎巴立马跑到了县长那里为赛什堂村争取到了其中一个,回来以后,老书记把本来就紧巴的办公场所分出一间当作教室,然后聘请了一名教汉语的民办教师,又让有文化的傲金才让来当孩子们的藏文老师,条件虽然艰苦了一些,但孩子们终于不用每天步行往返12公里去乡上念书了。

  也是在同一年,村里定居点的吃水难问题也得到解决。原来,定居点附近有一座水电站,老书记用一卷皮尺测算出只要700米的水管就能把水引进村里,经过乡政府与水电站协商,引水方案最终敲定。罗藏扎巴找到了时任副书记的傲金才让,“这3000块钱你拿着去西宁买水管,不够了自己先垫上。”傲金才让说,当时村里没有太多钱,3000元里可能还有老书记垫的钱。经过两天两夜的车程,傲金才让终于到达西宁,但人生地不熟,他在西宁转了几天才买到了水管。

  回来后,罗藏扎巴立马发动村民们一起挖坑道、埋水管,只花了一个星期,赛什堂村定居点就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老书记说: “项目少、资金少,那时候想做成一件事真的很难。”2003年接任了村支书以来,傲金才让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牧区获得的项目、资金明显增加。”

  在赛什堂牧民转场路上,米克特垭口一直是一个难关,一条羊肠小道陡峭狭窄,过去只有牦牛才能通行。转场难一直困扰这里的村民。 2012年,政府投入20万元资金准备修通这里的道路,这让这里的村民信心倍增,傲金才让带着党员和村民们在十几天里打通了3公里的道路。如今,这条路已延伸到了20公里,所有的大小车辆都能轻易通过,不光方便了赛什堂人,其他村的村民也能从这里进行转场。

  “草场上的人畜饮水也一直是个大问题,过去大多牧民在草场用水,只能到30多公里外。”傲金才让说:“过去,由于路途远,运一次水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大家都是掰开羊粪蛋来判断羊是否需要饮水,但运水的不便,还是让羊羔的成活率很低。”同一年,政府投资为赛什堂的冬季牧场修建了24公里的输水管道、 2 处供水点和5口水井,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2016年,草原上还建起了大家从没见过的光伏提水站,如今,牧民们走出家门口就能用到水。

  “ 2007年村里的教学点被撤销,临近几个村的孩子都被集中到了乡上读书,“如今孩子们上学不花钱,每天还都有专车接送。傲金才让说:“村里还建起卫生室,村民们有个头痛脑热村里就能治,一旦生了重病去乡上、县上甚至省城看病也很方便,新农合政策更是大大减轻了看病的负担,日子是越过越好,和过去简直没法比。”

  2015年,都兰县将赛什堂村纳入到易地搬迁项目中,200户村民住进了政府统一规划的新居,告别了背着帐房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几年时间里,村里陆续修了硬化路,家家通了电,原来村头的两间土屋也变成了300㎡的综合服务中心,还建起了村级文化广场,赛什堂还率先在全州民族乡镇中建成了“党建主题公园”,让党员、群众开展活动有了新场所。

  今年,赛什堂村的年人均收入预计达到12000元,而傲金才让觉得大家不能只能守着牛羊,得想法子开辟更多致富的新途径,这不,他帮着村里的年轻人成立了劳务输出公司和打字复印店,并利用村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打造了“相约卓兰”景区。退休后的老书记也没闲下,他在村民们的推举下成为了各个项目的监理,一直为村里的事忙前跑后。

  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村里的工作,今年,傲金才让把家里的牛羊和草场都承包了出去,耄耋之年的老书记叮嘱他:“我的腿脚慢慢走不动了,快帮不上村里的忙了,你可要好好干,一定要带着村民奔向美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