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65万人捧上旅游饭碗

08.01.2015  10:41

  高原冬日,迎着温暖的阳光,57岁的叶血卓玛和二十来位年龄不等的藏族妇女,身着民族盛装,在贵德县中华福运轮景区,跳起传承悠久的藏族原生态歌舞“则柔”,为景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叶血卓玛所在的这个特殊歌舞团队,来自贵德县河西镇下排村,成员们原本都是长年守着土地为生的农村妇女。这两年,随着我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非遗”文化进景区项目,身怀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柔”歌舞技能的下排村妇女,走出深闺,转身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参与者,不仅由此增加了一份收入,而且感到了走出家门融入新生活的快乐。

  近年来,青海高原旅游名省建设不断推进,接待游客人数和总收入分别以年均13.2%、30.7%的速度递增。随着全省各地景区宾馆升级、新建景区宾馆增多、旅游商品产销扩大、旅行社队伍扩容、乡村旅游业蓬勃兴起等,日益发展的青海旅游服务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

  从“十一五”末的28.65万人,到目前的65万人,青海旅游从业总人数翻了一番多,意味着现如今青海有65万人在吃旅游发展饭,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

  中华福运轮景区是这两年贵德新建景区。来自贵德县河西镇的农户李海芳一家,2013年五六月份到景区开铺子以来,营业额有四五万元,全家人搭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

  黄河逸园国际饭店是2014年贵德新开张运营的四星级旅游饭店。近百名员工中相当一部分是当地城乡居民。客房服务员、42岁的叶中措是来自河西镇扎毛村的村民,能够在家门口拥有一份工作、每月收入1800元,她倍感高兴。

  记者了解到,青海旅游65万从业总人数中,直接从业人员近1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50余万人。景区工作人员、农家乐经营者、导游讲解员、宾馆服务员、饭店传菜工、手工艺品生产者、特色产品销售商贩、旅游大巴司机、歌舞表演者等各类旅游从业人员,遍及我省各地多类群体。为提高从业人员技能素质,我省近年自上而下培训各类旅游从业人员六千多人次。

  25岁的马文龙是今年青海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毕业小马就在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当上了一名导游,实现了就业。小马告诉记者:“现在来青海旅游的游客多了,景区对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需求也增加了,自己一毕业就应聘来到景区,每个月工资能拿到3400元左右。”所学与所用对口,工资也不低,小马觉得自己很幸运。

  来自贵德县城东二社、19岁的张孜勇也是地质公园景区的一名导游。曾经学生时代捧起书本就爱犯困的张孜勇,经过培训走上导游岗位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快乐和价值,每一天都充满热情投入工作,业余时间努力学习业务,给游客讲解起来头头是道、引人入胜。

  “每一家旅游企业后面都有一群老百姓。”省旅游局负责人说,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覆盖面广、带动作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朝阳产业、富民产业。这两年青海乡村旅游发展迅猛,接待点发展到2600多家。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多隆村新建的乡村游一条街给力,村里人均年收入增长到目前的六千余元,赶上了全省农牧区群众年平均收入。

  随着青海旅游商品市场需求扩大,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乡和日村有近200年历史的藏族石雕工艺,被开发转化为乡村优势产业。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从事石雕工艺的能工巧匠,从业人员有两百多人,石雕带给和日村的收入每年上百万元。

  2014年,青海旅游收入冲破200亿元大关。有目共睹,高原旅游名省建设生成的发展红利在持续增长,惠及群众面在持续扩大。(张利锋)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