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我省裸鲤资源今年预计达到8万吨 约是青海湖裸鲤保护初期的30倍

27.12.2017  08:38

  青海新闻网讯 12月25日,记者从省农牧厅渔业局了解到,根据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海湖裸鲤资源量预计再增长达到8万吨,约为保护初期的30倍。这是青海持续实施生态保护优先战略,推进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发展成果。

  青海湖裸鲤又称“湟鱼”,作为青海湖特有鱼类,是维持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的环节。2004年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青海湖裸鲤被列为濒危物种。

  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过度捕捞和八十年代后期青海湖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原因影响,湟鱼生存数量的增减,在一定层面代表着青海湖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从2002年到2017年,湟鱼资源蕴藏量从2592吨增加到8万吨。8万吨,约为保护初期的30倍。一切,是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战略的成果,是青海推进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发展的成果——

   今日视点

   青海湖是中国最美的湖,在这片辽阔的高原水域,生活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裸鲤,俗称“湟鱼”,被人们亲切的誉为青海湖“精灵”。

   作为“鸟的天堂”的青海湖,之所以有鸟,就是因为有湟鱼,才成为鸟类的“大粮仓”。湟鱼在青海湖“水生生物—鱼类—鸟类—草原”复合生态共生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湟鱼生存数量的增减,在一定层面代表着青海湖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青海省政府先后5次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经过37年的立法保护,裸鲤资源蕴藏量从2002年的2592吨增加到2017年年底的8万吨,约为保护初期的30倍。

   回望来路,这是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战略的成果,是青海人民为精灵湟鱼努力创造休养生息家园的见证。

   “鱼鸟共生”生态链,全世界独一无二

  青海湖典型而独特,孕育了丰富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天然的高原生物基因库”,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加入《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保护区之一、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青海湖除了拥有独特的湟鱼,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珍稀鸟类栖息于此,形成了闻名中外的鱼鸟共生生态链。

  这一生态景观,全世界独一无二。每年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以及鸟类专家到这里观光或考察。

  有研究表明,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由高原湖泊水体、岛屿、河流和湿地构成,表现为“水生生物—鱼类—鸟类—草原”复合生态共生体系。

  其中,湖泊是鱼类栖息和繁衍的水体,湟鱼是纽带和食物链的主要环节,是这个共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指导性物种。

  湟鱼资源量的衰减,直接危害到鸟类的迁徙、繁衍和生长发育,影响到湖区候鸟的数量和组成结构。

  同时,由于青海湖特有的草原生态和湖泊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简单和脆弱,稳定性差,一旦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将导致系统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

  湟鱼一旦灭绝,将导致整个湖区生态系统严重失衡。

  没有了湟鱼,鸟儿因失去食物源将不再依恋青海湖;没有了湟鱼,青海湖水体生态链崩溃,将变成一潭毫无生机的死水。

   拯救湟鱼,青海步履坚定

  1980年,青海省政府颁布《青海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实施细则》,部署停止青海湖冬季冰鱼生产的实施方案,由此拉开青海湖封湖育鱼的序幕。

  1982年,青海开始封湖育鱼,打响了拯救湟鱼于生死边缘的保卫战。

  期间,从3年保护上升到7年,再升到10年,从最初单一的行政处罚上升到法律保护层面,增加刑事处罚,打击非法捕捞、贩运、加工、销售裸鲤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

  在此基础上,为有效恢复湟鱼资源量,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成立,加大了湟鱼人工孵化技术攻关、产卵场地建设、人工增殖放流,以及渔政管理设施投入和青海湖水资源的监测力度,使湟鱼资源量出现了逐年上升的喜人变化。

  年复一年,青海采取打击非法偷捕和人工增殖放流湟鱼的两轮驱动举措,为湟鱼资源量有效恢复创造了条件。

  在加大打击非法盗捕、贩运、销售等行为行动中,仅2017年,全省组织开展了冬、夏两季渔政执法专项行动和由青海、甘肃、宁夏、四川四省共同参加了“渔业行政联合执法及交叉督查活动”,严厉打击破坏裸鲤资源各环节的违法活动。

  据省渔政管理总站负责人何晓林介绍,全年共办理案件15起,其中行政案件9起,罚款4.7万元。全年共发放宣传材料5300份,张贴通告150张,检查市场83次,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青海湖裸鲤资源保护中。

  就在12月21日,在“亮剑2017”渔政专项执法行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青海省渔政管理总站、海东市农业发展委员会、果洛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尖扎县渔政管理站,被农业部评为“亮剑2017”系列渔政专项执法行动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负责人史建全算了一笔“数字账”:青海湖鸟类一年要吃掉3000吨的湟鱼,再加上湟鱼的自然死亡数,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的增长会更大。

  来自鸟岛管理局的数据印证,据今年7月底最新一次青海湖水鸟繁殖期资源监测统计,此次检测共记录到水鸟43种、5.1万余只,较去年增加3种、1000余只,呈现出万鸟翔集,生机勃勃的景象,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明显。

  从2000年青海湖有鸟类160多种10万只,到2017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青海湖水鸟繁殖期资源监测工作中,新纪录到鸟类灰颈鹀。至此,青海湖鸟种记录增加至223种。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统计,从2002年以来,已向青海湖增殖放流裸鲤原种种苗1亿余尾。育苗的成活率达到75%以上,对青海湖渔业资源的贡献率达到23%。

  通过多年来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实施人工增殖放流,裸鲤资源蕴藏量15年间增加了30倍,达到原始蕴藏量的20%左右,裸鲤群体数量得到逐步恢复。

  保护裸鲤,就是保护青海湖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如今青海湖裸鲤的有效恢复,已成为全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青海最诱人的福利。

   “保护湟鱼,就是保护生态”

  从2016年起,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开播《湟鱼洄游季探秘青海湖》大型新闻直播节目,将青海湖水、鱼、鸟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以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拍摄画面,展现给全国观众,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人们在为直击水底的揭秘惊叹的同时,更为大自然精灵湟鱼洄游所拥有的美丽青海湖家园感动,为青海人民坚守、呵护这么一片辽阔纯净的水域赞叹。

  裸鲤资源总量得到明显增加,为何还要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它?

  “裸鲤作为青海湖中惟一的经济鱼类,原始资源蕴藏量约32万吨,目前与裸鲤原始资源量相比,只达到原始蕴藏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差距依然很大。”省农牧厅厅长王玉虎说。

  青海湖作为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不仅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也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水资源和气候调节器,其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滥捕滥捞和过度捕捞,导致青海湖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引发复合生态共生系统食物链的断裂,对整个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

  近年来,在高利润的驱使下,一些环湖餐饮业、私房菜馆、西宁市周边茶园,冒天下之大不韪,违法偷捕、经营青海湖裸鲤现象屡禁不止。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湟鱼资源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要使这一生态系统能够平衡稳定,使裸鲤资源蕴藏量能够逐步接近或达到原始蕴藏量,任务还相当艰巨。

  “坚持零捕捞的封育政策长期不变”。青海省政府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机制,更加有力、有效地打击偷捕、贩运、销售和食用湟鱼的行为。

  王玉虎认为,打击非法捕捞、销售、加工青海湖裸鲤行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还需各级公安、工商、渔政等部门密切配合,重拳加码,形成整治打击非法捕捞的强大合力,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湟鱼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渔政部门要加大巡查密度和频次,对重点地区、人员、村社、市场、餐厅等进行严格监管,绝不让不法分子得逞。

  不捕、不贩、不食!千辛万苦“长到”八万吨的湟鱼,仍然无限渴望全社会的共同呵护。

   视点短评

   保护湟鱼就是保护青海湖

  湟鱼作为青海湖“水生生物—鱼类—鸟类—草原”复合生态共生体系中的纽带和食物链的主要环节,保护湟鱼,就是保护青海湖流域生态。

  据最新监测结果显示,到2017年底,青海湖湟鱼资源恢复到80000吨,比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了30倍。

  当今,地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对于每一寸土地,生态都是最大的关注焦点、最大的资本存在。

  尽管,青海湖湟鱼资源恢复到80000吨,但与原始蕴藏量相比,只恢复到了20%左右,这个差距依然很大。

  尤其,青海湖作为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不仅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也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水资源和气候调节器。

  其水域一草一木一呼吸,都将是关系生态状况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滥捕滥捞和过度捕捞,导致青海湖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引发复合生态共生系统食物链的断裂,对整个生态系统构成了重大威胁。

  要使这一生态系统能够平衡稳定,使湟鱼资源蕴藏量能够逐步接近或达到原始蕴藏量,任务还相当艰巨。

  目前,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湟鱼资源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还需相关部门下大气力,加大执法力度,重拳出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只有让全社会积极参与到保护青海湖裸鲤资源的工作中来,形成政府与群众联动,齐抓共管,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出“不捕、不贩、不食”湟鱼的良好氛围。

  保护湟鱼,就是保护青海湖,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故事传真

   从打渔郎到护鱼志愿者

  “泉吉河有500多条湟鱼搁浅,马上组织全体人员开展拯救!”2017年6月22日,正在河道内巡查的刚察县海滨藏城应急救援队队长李一帆,发现被困湟鱼,立刻组织队员展开救援。

  每到湟鱼洄游季节,由于河道水量剧减,大量湟鱼搁浅。这种自发组织起来拯救湟鱼的现象便在青海湖周边屡屡上演。

  在全民救援的大军中,有机关干部有职工群众、有商户老板有打工人员、有牧民有游客,还有一支专业救援队伍,就是刚察县海滨藏城应急救援队。

  这支应急救援队由7名正式队员和55名志愿者组成,谁都想不到队长李一帆曾经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打渔郎。

  “我是土生土长的刚察人,家里祖父三代都以打渔为生,13岁时我就跟着父亲飘荡在青海湖上。”

  李一帆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年起,政府实施封湖育鱼政策,年事已高的父母回到泉吉乡新泉村经营起了几亩薄地。

  年富力强的李一帆,开始外出闯荡。干小工、当保安、贩牛羊,最后在龙羊峡做起了熟悉的水产生意。

  一次青海湖冰面上人员被困,熟悉水性,熟知水情的李一帆跟随救援队参加了救援。

  “那次之后,我就想,要是青海湖边也有一支这样的志愿队伍,那会挽救多少生命。”于是他在青海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完成了一年的正规训练后,回到家乡。于2015年9月发起成立了刚察县海滨藏城救援队协会。

  这支热爱公益事业的“本土”志愿者队伍,不仅填补了刚察县没有专业救援队的历史,还使救援任务扩大到:湟鱼拯救、防汛抢险、地质灾害抢救救援、交通事故救援、冬季草原森林防火扑火、雪灾救援等不可预见的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和环境保护。

  “只要下过雨后,洪水就会将洄游湟鱼冲到河床上的分支沟岔,如果连续晒两天,水位下降,有些湟鱼就会被困。如果不救援,这些鱼就没有生存希望。遇到这样的天气,我们就到处巡查,解救受困湟鱼。”

  李一帆说,随着生态保护宣传力度的加大,现在大家的保护意识从被动接受转为自觉行动。

  “湟鱼一开始洄游,拯救被搁浅的湟鱼,就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说着,李一帆拿出了一份“青海湖湟鱼洄游搁浅抢救及河道垃圾清理”方案,至此,救援队已担负起护卫湟鱼的重责。

  每年李一帆与附近的村民在泉吉河、布哈河等河道里,大约要拯救二十至三十吨搁浅湟鱼。为方便救鱼,李一帆在泉吉梁开了一家自驾游客栈,一来增加收入,二来向旅游的客人宣传青海湖生态保护,最重要的是湟鱼一旦搁浅,将第一时间展开救援。

  从打渔郎到护鱼志愿者,李一帆认为,爱家乡,不光要爱上这里的大美,更要爱上这里的宽广、淳朴、善良,爱上家乡的一草一木。

  对于自己所走的公益事业,李一帆说:“我们不是军人,但会随时待命。只要有救援需要,将不顾白天黑夜和严寒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