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大门:三分之二的村子都有了文化广场

09.05.2016  05:56

  青海新闻网讯 如今,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问一问当地村民早晚哪有好去处?大家都会指向村里的文化广场。这不,距县城100多公里的柴旦村,一大早就有不少村民在广场上跳着《小苹果》。

  从2013年起,为了满足村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民和县着力推进村庄文化广场建设,免费提供水泥、砂石料及运费,免费提供文艺演出的服装、设备和专业老师,鼓励村民们自建文化广场,支持村庄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目前,全县312个村中有226个村子都有文化广场。据民和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黎峰介绍,今年底,全县农村将实现文化广场全覆盖。

  原来柴草成堆、破烂不堪的晒谷场经过平整、铺上水泥后,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带动了乡风民风的转变,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以前,农村人要跳舞健身没有场地没有人教,现在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早晚都能跳广场舞。”50多岁的柴旦村村民拉毛说。一个小广场,一曲广场舞,不仅让村民们锻炼了身体,更拉近了乡邻间的关系。西沟乡以前有两个多年没有什么来往的村落,因为广场舞比赛,两村被划分到了一个团体,村民间的走动交流多了,多年的恩怨竟然在舞蹈中烟消云散。不久前,两村共同组建了一支80多人的社火表演队伍,大大小小的节日都有他们表演的身影。

  小广场除了广场舞,还有篮球队。官亭镇历来都有举办乡村篮球赛的传统,但受场地所限,以往参与其中的农民较少。如今,有了小广场,几乎每个村社都有业余篮球队,春节前后,村子间会有大大小小的篮球比赛。 小广场多了,村民们多了个去处,村里的陋习也少了,越来越多的村民茶余饭后都喜欢到广场上打篮球、较量乒乓球技艺、跳舞娱乐、散步休闲,文化健身广场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短评:“小广场舞”跳出“大和谐”

              听起来只是一个小广场舞,可是背后却蕴藏着大文化,跳出了大和谐。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民和县通过政府支持,为村民提供水泥、砂石料和运费,让村民出工自己动手建设属于他们的广场的形式,不仅逐步扩大了小广场覆盖村,保证了广场建设的质量,还使得村民更加爱惜自己的文化广场。

  有了一个场地,又有县文化部门免费提供演出服装、设备和专业教授广场舞的老师,这几年,民和县乡村文化活动丰富起来,不仅仅让老百姓增添了快乐,还让村民们在茶余饭后多一些休闲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影响着村民们的思想、精神风貌和文明礼仪,促进了邻里和谐、民族团结和乡村文明。 村民们心情好了,矛盾就少了;互动多了,误解就少了;凝聚力强了,恩怨就解了……“小广场舞”跳出了“大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