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县春节文化大餐等候您

20.02.2016  07:15

  

  黎晓刚 赵子婕摄

   青海新闻网讯 春节已然过半,但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依然精彩继续,湟中千户营高抬、大通傩舞老秧歌、湟源排灯展示……一场场土色土香的农村社火准备就绪,恭候市民前去观赏。

   空中的艺术千户营高抬

  在青海省社火中,被称为“空中杂技”“空中戏剧”“空中舞蹈”的高抬,无论是制作技术之繁琐,还是表演形式和内容的广泛,当属社火中的佼佼者。而古今闻名的湟中县拦隆口镇千户营高抬如一支社火艺术中的奇葩,独树一帜,高抬中的佼佼者非他莫属。

  高抬主要由台板和主杆两大部分组成,制作时十分注重力学的应用,把握重心使高抬上轻下重,以保证高抬的平衡性是高抬制作的关键。因此,平衡性是高抬实现艺术性、技巧性、安全性的基础。表演时,用一块方形台板,如方桌一般,以布围住,桌面正中央留有一个圆孔来插主杆,主杆上根据内容需要来弯曲分叉,并分2至3层来布置演出内容。层与层之间可用一两根铁棍连接支撑,但不裸露于外,而用各色彩绸予以装饰。高抬最高可达两丈许,表演时,4到8人来抬,另有2至4人持丁字形长竿保护,为使高抬安全,队前常有锣鼓和唢呐开路,周围也常簇拥二三十人以备换抬和保护。

  高抬的演员都是七八岁左右的小男孩,他们扮演的内容有传统戏剧中的英雄人物,如杨宗保、穆桂英、岳飞等,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神灵,比如孙悟空、哪吒、姜太公、西王母等,也有现代历史故事人物,如杨子荣、白毛女等……题材之广几乎无所不有。只见这些人物有的手举长剑,而闪闪发光的剑尖上却立着一个人物。有的手托花瓶,一个“仙女”却踩着鲜艳的花朵正在翩翩起舞。有的两脚悬空,脚下完全没有支撑物。有的离地面足有四米多,有的摇摇欲坠……高抬表演虽不舞不歌,但是却把观众的心揪了起来,随着高抬的晃动而晃动,手心一直捏了一把汗。

  千户营高抬寄托了当地农民很深厚的情感,每当高抬演出时,群众纷纷为高抬披红挂彩,以此寄托自己美好的祝愿。在塑造高抬人物时,村民们通过塑造人们崇敬的历史英雄人物,表达他们的爱憎和喜怒哀乐,达到颂扬真善美,弘扬正气的目的。这几年,千户营的高抬表演中,还增加了《民族团结》《三江源》《人寿年丰》等与时俱进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引导性和启发性。

  活动时间:正月十三(2月20日)

  活动地点:湟中县拦隆口镇千户营村

   渐行渐远的傩舞老秧歌

  大通傩舞老秧歌,是保存在大通县境内、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传统民间舞蹈。该舞蹈的角色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社火中的大神祇。演员头戴贴满黄表纸条的羊角帽,旧时眼部画两个黑圈表示四个眼睛,翻穿老羊皮袄,扎腰带,手持贴有碎纸条的短木棒等。

  据考证,傩舞老秧歌的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周代,因征战屯田避乱、移民戍边等因素,把这一习俗携带而来保存至今。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表演傩仪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严格的班规。傩舞常在傩仪仪式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和节目表演阶段出现。

  活动时间:正月十四(2月21日)

  活动地点:大通县城

   元宵佳节赏排灯猜灯谜

  “远看像宫廷头饰,近瞧是湟源排灯。”当元宵佳夜的暮色慢慢降临之时,点亮在丹噶尔古城街道上一排排制作工艺精湛的排灯便映入你的眼帘。漫步在这人造彩灯的长廊之间,享受着良宵佳夜的独特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沉醉不知归路”。

  湟源排灯是流传于民间的节日彩灯艺术,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内地客商云集湟源县城,湟源城内商铺为招徕顾客而纷纷制作名号招牌,招牌内插蜡烛,夜晚一点亮便熠熠生辉。后来各商铺的名号招牌制作得越来越精致华美,成为带有底座而形态图案各异的牌灯,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即是在牌灯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湟源排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湟源排灯河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湟源县按照传统习俗,在春节期间展示湟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搭建具有湟源地方特色、创意新颖、美观大方的彩门彩灯。2月22日(正月十五)当天,湟源县城将在街道挂起各种各样的花灯,举行元宵灯谜竞猜活动。

  活动时间:正月十五(2月22日)

  活动地点:湟源县博物馆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