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严三实” 尕布龙故事(二):拯救河曲草原

12.07.2015  13:42

  蓝天白云下,盛夏的河曲草原,犹如一张翠绿的绒毯,铺在九曲黄河第一弯两岸,绒毯上散落的珍珠般的牛羊,悠然自得。

  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地处“三江源”保护地区,全县拥有天然优质草场近千万亩,是青海省生态保护最好的地方之一,河曲草原的核心地带。

  谁能想到,半个世纪前,这里鼠害面积曾一度占全县可利用草场的51.87%,有群众夸张地说,“那时候,河南县的草原上老鼠泛滥,把整个山都吃空了。”

  史料记载,1963年,河南县鼠害面积近500多万亩,亩均鼠洞181.7个,平均鼠害破坏率达28.5%,鼠害最为严重的夏拉滩破坏率则高达80%,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94.44%下降到76.66%,优良牧草产量下降73.72%,杂草产量增加35.64%。

  尕布龙到河南县任职后,畜牧业是他分管的一个口。看着大片大片裸露的“秃斑地”和“黑土滩”,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草原贫瘠,牛羊羸弱,群众生活艰难,他心急如焚,暗下决心,一定要摸清草原沙化的原因,不管下多大力气也要恢复植被,还牧民一片肥沃的草原。  

  于是,他利用一切下乡机会实地调查,组织有关人员讨论研究,翻阅了大量书籍、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调查研究发现,河南县的“秃斑地”、“黑土滩”由过度放牧、鼠类破坏、人为影响的综合因素引起,又相互作用,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是鼠害。草原鼠有两种,一种是在地面活动的高原鼠兔,一种是地下活动的高原鼢鼠(俗称瞎老鼠)。鼠类不仅与家畜争夺优良牧草,降低草地载畜量,且终年打洞造穴、挖掘草根、推出土丘、破坏草皮,造成地表塌陷与水土流失。

  而老鼠家族的繁殖能力极强,有人曾做过老鼠繁殖实验,一对老鼠平均一年繁殖的子孙后代如果个个存活,则将近5000只,消灭它们,难度极大。

  因为牧草不足,牧民的牛羊数被迫减少,而大多数牧民不得不采取买草的方法填补牲畜“口粮”不足的问题,但这样一笔费用对解放初期本就困难的牧民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于是,一场旷日持久、全民参与的,拯救河曲草原的灭鼠战役打响了,尕布龙是这场战役的发起者、总指挥,各乡镇、村社都成立了灭鼠队,队员多则数百人,少则几十人。

  但很多时候,尕布龙更是一个“战斗员”。

  白天,他和灭鼠队员一起捕鼠。如果遇见两个相距不远的鼠洞,便和牧民一起趴在草地上,在一个鼠洞口放好笼子,用嘴对着另一个鼠洞吹气,洞里的老鼠不一会儿就会跑出来,钻进笼子里。

  地下鼠习惯用土丘堵住洞口,他们就将洞口打开,在上面支上弓箭,老鼠跑到洞口封堵土丘时,会触动弓箭,被箭射中。

  晚上,他和五六个牧民挤在窄小的帐篷里,晒干的羊粪装在塑料袋里做枕头,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当被子,饿了吃点炒面,渴了就喝泽曲河里的水。

  灭鼠队的方法虽然立竿见影,但效率都太低了。后来,他们用食油与燕麦拌成毒饵,投进鼠洞或者撒在洞口,灭鼠的效果明显增加。

  再往后,他们试用化学药物灭鼠,同时用食油燕麦拌成毒饵撒放,这两种灭鼠方法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铺开,灭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河曲草原上的生态环境慢慢改善、植被不断恢复,草原重新披上了“绿衣”,牛羊日渐肥壮,牧民们不禁欢呼雀跃。

  在尕布龙的影响下,河南县仍然没有放松过灭鼠工作,90年代初,成为全国北方第二个草原无地面鼠害县,全省第一个草原无地面鼠害县,牧草增收,单位载畜量显著增加。

  如今的河南县,商贸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日臻完善,人民安居乐业;优良草场连片分布,河曲马、欧拉羊、牦牛等优良畜种优势凸显,河曲草原呈现“香汤沐浴地”之盛景。(苑玉虹 莫自才)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