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党员干部担子沉甸甸——省委组织部“下基层走千村抓党建促脱贫”系列报道之三

16.07.2016  02:31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书。”在脱贫攻坚中,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行为作风,既是群众的表率,也是脱贫攻坚的发力点。把脱贫攻坚同基层党建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党建与脱贫攻坚相互促进的关系。

扶贫先扶志,激发群众内驱力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才是生命。只有充分激发和调动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脱贫攻坚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为此,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通过走村入户宣讲以及远程教育平台、党员微信、手机短信等宣传,使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家喻户晓,引导贫困群众改变被动、依赖、观望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脱贫攻坚的决心。

建立结对认亲干部经常联系贫困户制度,真认亲、认真亲,在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找门子、想办法的基础上,心贴心、面对面多做思想交流和鼓劲加油的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坚定脱贫信心。

组织宣传一批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现身说法,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发贫困群众的致富愿望,让脱贫攻坚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扶贫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各级党委政府抓住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健全教育帮扶机制。全面实施15年免费教育,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提供助学金,让更多贫困子女实现就业;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成才一人,脱贫一户”。

幸福之树要靠文明来滋养。深入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每个贫困家庭成员的心中。

大力推进关爱帮扶全覆盖,组织开展志愿者扶贫解困活动,从创业、就业、生活、心理等方面对贫困家庭开展关心关爱和有效服务,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贫困群众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让他们在相互帮扶中协力奋进。

以完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村规民约、褒奖正面典型、评议家风家教等形式,大力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理念,遏制陈规陋习、让贫困家庭卸下“人情包袱”。

能上也能下,强化干部执行力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全省结合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排兵布阵,使干部资源最大限度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

“能上”——提拔重用善扶贫的好干部。对在脱贫攻坚中作风过硬、实绩突出、群众满意的干部在使用时要优先考虑。脱贫攻坚期间,表现特别优秀的贫困县党政正职,可提拔担任上一级领导职务,并继续兼任现职。对在贫困地区任职、挂职和开展志愿服务的专业干部,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

“能下”——不用什么人也是导向。制定出台《对不适宜担任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干部的调整办法》,对慵懒散拖、不敢担当、工作不在状态,投机取巧、偷奸耍滑、能力素质差,所负责地区没有如期完成脱贫任务、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导干部,及时果断严肃问责或通过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免职、降职等方式,疏通干部“下”的渠道。

抓“三基”促脱贫,提升基层组织力

围绕脱贫攻坚建强基层党组织。把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建立“党务+政务+社会服务+电商服务”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为贫困群众提供多元、多样、精准的致富信息,做到脱贫攻坚战场在哪里、产业发展在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建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围绕脱贫攻坚打牢基础工作。督促指导市县乡党委、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把功夫下在日常,对贫困户脱贫进度实现信息化、动态化、精准化管理,建立科学台账,对已脱贫的及时退出、返贫的及时纳入。以县(市、区)为单位,抓好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改造危旧狭小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其在政策宣传、脱贫培训、村民议事、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围绕脱贫攻坚提升基本能力。提升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群众工作能力。能够走进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和同吃同住同劳动,坐在一条板凳拉家常、谋脱贫;

提升政策运用能力。让政策入脑入心,找到脱贫的对策;把政策吃准吃透,做实扶贫项目;使政策落实落地,按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提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在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让农牧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等方面做开路人;在传授致富技能方面做传经送宝的授业人;在解决好贫困群众的衣、食、住、行、医、学等具体问题困难方面,做改善民生的贴心人。

输血更造血,提升发展原动力

脱贫攻坚主战场,各级党组织需要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和投入。

人才资源向脱贫一线整合。

构建贫困地区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一村一名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和科技人员到贫困村,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农牧民能力提升开展各项服务;

动员省内高等院校组建“扶贫专家团”,为贫困村提供规划论证、产业可行性研究等方面的智力支撑。实施“贫困村致富能人培养计划”,加大对“田秀才”“土专家”的培训力度,激活贫困农牧民“造血”潜能。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全部选派到贫困村,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在脱贫攻坚中建功立业。

市场主体资源向脱贫一线转移。

发展产业要靠市场主体作保障。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百企联百户”精准扶贫行动,组织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带动各类企业到农牧区投资,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土地收益。

动员社会力量的资金募集、技术支持、技能培训等优势,参与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对表现突出的社会组织优先给予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和表彰奖励。

积极推进“互联网+”,加快建设电商平台,推动农畜产品与超市对接、土特产与大市场对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金融资源向脱贫一线流动。

通过建立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金融机构干部双向挂职制度,以基层党组织整体信用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的问题,推动“双基联动”助推贫困村产业发展全覆盖。市县乡党委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支持、财政奖补、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等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更好服务精准脱贫。

漫灌变滴灌,提升脱贫精准力

脱贫规划要精准有方。各地各单位指导督促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准确掌握脱贫攻坚系列政策,进一步修订完善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规划。特别对异地搬迁群众的创业就业、产业发展、技能培训,更要做实规划,使异地搬迁扶贫既挪“穷窝”,又拔“穷根”。对非贫困村中的贫困户,统筹谋划、通盘考虑,同步推进。

脱贫机制精准有力。建立完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三个清单”制度,做到肩上有责、心里有谱、手里有招。建立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形成审批、划拨、使用、评估、监督等环节的闭合管理系统,确保扶贫资金安全、有序、高效。建立机关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三个一”制度,真正把结对户的事情当家事来办。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要突出脱贫攻坚的实效;对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要聚焦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对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考核,要以派出组织人事部门为主单列考核。建立容错纠错制度,做到容错与防错、纠错相结合,既鼓励创新,也问责慵懒、惩治违规违法。

打赢脱贫攻坚战,广大党员干部的肩上有沉甸甸的担子,身后有农牧民群众眼巴巴的目光。只要怀揣为民情怀,以严实精神抓党建,激发内驱力,强化执行力,提升组织力,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定能推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郑教)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