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述评:靠什么重铸辉煌?

17.02.2015  22:42
核心提示:  60余年风雨兼程,东北经济在共和国上空划出了一道怎样的时间弧光?   从盛极一时的“共和国长子”,到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滑铁卢惨败”,再到奋起直追的振兴十载“黄金年代”……几多辉煌,几番磨砺,铸就了

  60余年风雨兼程,东北经济在共和国上空划出了一道怎样的时间弧光?

  从盛极一时的“共和国长子”,到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滑铁卢惨败”,再到奋起直追的振兴十载“黄金年代”……几多辉煌,几番磨砺,铸就了东北经济悲壮前行的底色。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既定战略”,“要想创造优势、化危为机,必须敢打市场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创新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饱含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寄托,为东北经济浴火重生指明了方向。

  定位决定发展,行动影响未来。

  新常态下,面对区域发展、国家现代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如何在这一坐标体系中确定自己的方位,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完成的战略课题。

  快与好——在中国区域发展的大棋局中,东北靠什么重铸辉煌?

  东北经济降速,外界众说纷纭,东北人却在平静地接受。

  北京,天安门。阳光下,庄严肃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熠熠生辉。

  这面国徽是“东北制造”。

  第一面国徽之后,是共和国第一炉钢水、第一部汽车、第一架飞机……占全国2/5的原油产量、1/2木材提供量、1/3的商品粮……捷报频传的年代,记载着东北曾经的辉煌。

  如今,那面国徽仍高悬于天安门城楼,光亮如昔,而“共和国长子”的风采却不复当年——

  改革开放之前的1978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只有辽宁省的80%;而到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之前的2002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经济总量加起来仅有广东省的85%……

  辉煌铸就了“老大哥”的情结。落后之后不甘落后,东北更渴望加快追赶的脚步,重显昔日的辉煌。

  从2003年到2012年,东北三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达12.7%,高出全国平均增速两个百分点。三省GDP都跨过万亿元门槛,辽宁更直逼3万亿元大关……

  “新引擎”、“增长极”、“弯道超车”……称道之词纷至沓来,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真的为期不远了吗?

  2013年伊始,东北各项经济指标纷纷回落。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经济增速均降到了全国后五位……

  “高速增长,并不能自动解决东北的体制、机制性和结构性痼疾。”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齐鹰飞认为,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东北的短板就暴露无遗。

  东北人开始了反思——

  为找回从前,让GDP跑得快些、再快些,速度能解决一切吗?

  为了拉高速度,靠拼投资、拼能源、拼土地,一旦拼尽了,还能拼什么?

  东北突围,只有“华山一条路”——拼改革、拼市场、拼创新。

  对此,东北三省的决策者有着清醒的认识:

  辽宁省委书记王珉——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追求以就业充分、效率提高、结构优化为支撑的增长。

  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要以创新思维逐一拿出改革的良方、改革的利器,确保打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把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今日东北振兴,摆脱“速度情结”,苦练内功,“老大哥”终会重挑大梁。

  大与强——在国家现代化战略的大平台上,东北靠什么打造“国之重器”?

  沈阳北方重工集团,共和国的第一家重型机器厂。

  室外严寒刺骨,室内热火朝天。5套“钢铁巨龙”同时生产现场装配。公司董事长耿洪臣手指一台直径12米、重量达1600吨的盾构机说:“这要用到新加坡环形地铁工程,我们拿到了10台订单,已经交货两台,现在是第三台。

  而就在隔壁,生产水泥装备和矿山装备的车间倍感冷清,订单锐减。耿洪臣说:“要不是及时抓住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现在的企业状况不敢想象。

  10年前,北方重工开始进入隧道建设的高端装备——隧道掘进机制造领域。最早,企业是跟着法国人、德国人身后打工。打工3年,赶上欧洲经济不景气,北方重工顺势并购了拥有世界隧道掘进机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德国公司与法国公司。

  放眼全球,“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热潮涌动,发达国家纷纷争抢高端制造市场,作为中国的王牌工业基地,东北在这场竞逐中能抢到一块多大的“蛋糕”?靠什么打造“国之重器”?

  东北大企业掌门人一致的看法是,市场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从大到强,关键是能不能创新,能不能领先一步。

  沈阳,浑南区,新松机器人公司总部。一张巨大的中国地图上,上海、青岛、杭州……沿海一线,新松的布局已见规模,“下一个新厂放在哪儿好呢?”面对更多城市伸出的橄榄枝,董事长曲道奎常常对着地图陷入沉思。

  “新松之所以受欢迎,不仅是因为我们造的机器人最好,更是因为我们创造性地在售后服务中提供的一揽子高可靠性的系统解决方案,能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曲道奎一语道出实情:工业4.0时代,仅提供产品的是三流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能够引领产业变革的才是一流企业。

  创新关键靠技术、靠人才。

  沈阳远大集团推出新举措——向科研人员“购买”技术成果,支付转让费,有的人一年奖金就拿150万元。产品销售一次,研发人员还能再获提成——“”被放在了最优先的位置。

  在大连光洋科技,记者见到了清华大学博士陈虎。他是光洋董事长于德海从北京挖来的,给房子、给股份。

  陈虎真成了光洋创新发展的“猛虎”:与金属材料相比,人造花岗岩形变是1/20,耐腐蚀性和减震特性高出了6倍以上。用石头造机床,陈虎团队干成了。

  ……

  企业营造了人尽其才的小环境,才能有东北快速发展的大境界。中国一重、长春一汽……凡是在研发和人才上重投入、下功夫的企业,都能逆势增长,挺立潮头。

  改变人才“东南飞”,推动人才“闯关东”,必须除旧布新。东北要想回到工业领跑者的位置,就要给予技术人才茁壮成长的空间与养分。到了彻底打破陈规旧制的时候了。

  关与开——在世界经济的大版图上,东北靠什么占住一席之地?

  芒芒碣石东,此关自天作——一道山海关,将东北归至关外。

  然而,随着交通的便利,这道关被一次次冲破。再过几年,一条近700公里的京沈高铁将再次改写“进关”与“出关”的历史。

  “东北再出发,要闯关,其中既包括这地理上有形的‘关’,更包括我们思想意识中长期存在的无形的‘关’。”辽宁社会科学院边疆所所长李绍德说。

  登高才能望远。打开世界地图,东北三省北接俄罗斯,东望日本,南临朝鲜半岛,恰恰位于东北亚的“中枢要津”,区位优势占尽地利。

  东北要用区位优势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紧密衔接,乘势而上,在绚烂灯火中发出自己的光彩。

  2015年1月8日,沈阳华晨宝马第100万辆“东北制造”标识的宝马汽车成功下线。很少人知道,这些“宝马”是沿丝路而来——从德国至沈阳经铁路运输宝马汽车配件,集装箱到达沈阳拆空后,从沈阳运至营口港再至韩国,从韩国装载电子产品,通过班轮返回营口港,经铁路到满洲里再到欧洲,形成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循环物流链。

  “这条亚欧大通道的受益者正越来越多。”营口港集团董事长高宝玉说,由于运距短,费用低,宝马、大众等公司都在用,来自韩国过境的货源占比也达到了近四成。

  西连“万里桥”,东接“海上路”。国际市场将东北与“一带一路”无缝接轨,也给了东北前所未有的机遇。

  大连,保税区。自去年俄罗斯“科斯塔”号冷藏船靠泊这里后,各国远洋捕捞船就成了这里的常客,源源不断地将新鲜海产送入保税区冷链物流中心。

  保税区物流局孙世伟说,海产品进入冷链后将在周边加工,再销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我们成本是釜山港的一半,效率却是两倍。虽然腹地经济下滑,但大连在国际市场上找到了新支点。

  这是东北地区致力于构建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的一个缩影——

  在“鸡鸣闻三国”的图们江口,吉林省正在围绕图们江规划从俄罗斯赤塔,到朝鲜罗津,连接中俄朝蒙的国际大通道。

  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值去年突破1300亿元。中俄原油管道二线、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蒙俄经济走廊”等项目正在推进。

  东北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但实际利用外资、对外贸易与东南沿海仍有差距。投资环境是重要原因。

  看到这一点,新年伊始,东北三省不约而同将改革作为工作的重头戏——

  用权力和责任两个清单管理政府,加大简政放权,着力打造软硬环境;用负面清单管理企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用法治力量护卫市场,让投资者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保护。

  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东北已经起步。

  隆冬季节,从松花江畔到黄海岸边,冰封之下,春潮涌动。

  东北大地正经历着一场在阵痛中寻找新生的思路之变;正酝酿着一次在新常态的坐标体系中找准定位的骐骥一跃。(记者王振宏、徐扬、陈梦阳、齐海山、辛林霞、徐庆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