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专家、律师点评3·15晚会典型案例 点评曝光问题助力消费维权(三) 免费WIFI、不明二维码暗藏陷阱

10.05.2016  08:48

  青海新闻网讯 在央视3·15晚会现场,进行了一个实验:大家加入一个免费的公共WIFI,然后惊人地发现,观众手机连上现场无线网络信号,打开消费类软件,订单和消费记录统统被提取!

  3·15晚会的情景剧还还原了“扫码送油”的事件,扫码送油、手机中毒,从而盗取个人信息、银行账号、密码等。

  点评:中消协律师团律师蒋苏华表示,WIFI和二维码都是互联网技术中的一种,也都适用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决定》、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公安部《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等规定,该些规定要求WIFI等服务提供方不仅自己不得违法收集消费者信息,也有义务保障其提供WIFI服务的安全,防范被第三方(如黑客等)利用去获取消费者信息。3·15晚会曝光的案件,揭示了一个现状,高科技有其两面性,可以让消费者便捷高效的享受服务,也可以让消费者的权益很轻易就被侵犯,这也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蒋苏华建议,可从技术、法律两个层面加强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如提高WIFI被破解的难度标准,减低被第三方利用的概率,对于通过WIFI和隐藏恶意软件的二维码盗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打击力度。

  蒋苏华还提醒消费者,因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被利用,发生损失,就很难得到救济,故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如何避免个人信息被泄露最为重要,应尽可能不使用非正规企业提供的、或者无密码的WIFI,不轻易将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与第三方设备相连,也不要随意扫来源不明的二维码,避免“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