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缺席父母变老

12.10.2016  01:37

  青海新闻网讯 对“孝”最好的解释是什么?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说法,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前不久在一档节目中,一个参赛选手的表述:孝,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每个父母都不想缺席孩子的成长,子女当然也不该缺席父母变老。

  身处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正值青年的我们总是为实现理想忙碌着,似乎常常忘了自己子女的身份。一转眼,父母已年迈,留给我们孝敬他们的机会越来越少。近年来,反映老年人生活和思想的文艺作品非常多,说明国家对老年人更加重视,也说明社会对老年人工作的要求更高,更说明群众对老年人关照度的提高。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各国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据媒体的最新消息,截至目前,世界上只有德国、意大利与日本三个国家成为了“超级老龄化国家”,而预计到2020年,将有13个国家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到2030年,“超级老龄化”国家数量将提高至34个。相关预测显示,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30%,将和欧洲、加拿大等并列为世界上‘最老’的地区。

  面对艰巨的养老形势,各地方审时度势出台了多项养老民生措施。今年,青海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69.77万,为了他们能获得更好的晚年生活,涉及老年人工作的各级部门都把老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为老年人谋福利。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面推进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先后四次调整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目前达到每人每月140元,居西北第一位,全国第五位;全省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均达96%以上;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达到610元,居全国前列;率先建立了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有效减轻了老年患者的医疗负担;卫计部门不断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每年组织1次免费体检,并开展针对性健康服务。有了国家支持,政府打底,老年人生活的保障越来越好。然而,情感的关爱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除了社会的关注之外,老人最需要的还是来自子女和家庭的温暖。

  都说要常回家看看,可现实中难免有许多不得已,许多要忙碌的事牵绊,尤其对于常年背井离乡的打工一族,回家的愿望一般只能在过春节或是长假时才能实现,回到家也是匆匆跟父母亲人呆几天就要往回赶。这个现实问题的确难以在短期内普遍破解,但作为个人,我们还是很必要想办法解决,比如把父母接到工作的地方,用互联网、电话常常联络,或者借助一些机构的“候鸟式”养老社区,保持与父母的密切往来。

  人生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虽然现实中我们在尽孝这件事上存在各种困难,但还是要想方设法多与父母团聚,多陪在他们身边分担他们生活的压力。目前,有些单位自发尝试着灵活探亲假的制度,希望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探亲制度也能够更符合时代的需要、更人性化。

  父母变老的过程看似要几十年,然而时光如流水,每个人都等不起,也不会有重来的机会。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即使不能常绕膝下,也不要缺席他们变老。

  【百姓说事】

   行孝须多走心

  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忙碌,竞争压力大,儿女往往难以做到悉心照顾父母,交流沟通少;而老人在退休后,大多无事可做,对孩子的情感依赖加大。在新形势下,年轻人的行孝方式有什么新特点呢?笔者从媒体了解到不少孝老“新潮路线”,比如去年出现了同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用众筹的方式,为老人集体过重阳节;还比如教会父母玩电脑、带老人出境旅游、教会老人防骗、帮老人领蓝手环、陪父母看场电影等等。就现实情况而言,这些孝老“新潮路线”,虽然说并不是多特立独行,但在孝老的语境下,这些切实的行动,应该说还是比较走心的举动。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绝大部分现代人内心深处,都有一颗真挚的孝老敬老之心,孝老敬老是社会最基本的共识和共举。但从现实中的孝老敬老情况看,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

  孝老缺乏表达。虽然孝敬老人做比说更重要,但有的时候还是应该及时说出来的。不过,由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内敛、不善张扬等特性和诸多现实中的局限,很多时候年轻人对父母的敬爱之情缺乏必要的表达和表白,没能让老人及时感受和领悟子女的心意。

  孝老还不够走心。无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各种竞争的加剧,现代人(年轻人与老人、子女和父母)聚少离多,无法在膝下行孝的情况很普遍,传统的“24孝”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国家老龄委等审时度势,早在2012年时就出台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比如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等,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行孝引导,很好契合了现代需求,可谓是新时代的“行孝守则”。

  而在现实中,让行孝标准真正落实到具体执行层面也存在个人自身的问题。比如年轻人工作忙,经常忘了给不在身边的父母打电话;以父母年岁大、不喜欢等理由,不教父母利用互联网;再比如以父母年岁大行动不便为由,不带父母出游等等。深入研究这些不行孝的理由,虽然存在诸多不得已的实际困难,但也不能不说很多时候还是大家孝老不走心。

  百行孝为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是我们立于世的基础。孝行天下,需要说也需要做,而且是走心的做、心口一致的做。比尔·盖茨说过: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让我们少一些托辞,多一些走心,拿起电话、发动汽车……切实行动起来,孝敬父母去!

  孝心尽在家务中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唱红了大江南北,也唱进了众多父母的心坎儿里。在笔者看来,儿女回家探望老人,不仅要“回家看看”也要“回家干干”,把孝老之心变成孝老之行。

  当下有不少人在距家千里之外的地方工作,一年到头难得有时间回家,然而条件允许的时候,儿女们还是应该尽量多回家陪陪父母。但回家只看看人是不够的,还要干干活,帮父母干一些家务,让他们享享清福。哪怕只是“涮涮筷子、洗洗碗”的小事,让他们多一些休息少一分操劳也是尽孝的表现。

  有的儿女“回家看看”时,常提前打个电话,甚至点菜下锅,笔者很不赞同这样的做法。因为这往往苦了父母,又要买菜又要做,家俨然成了大食堂,父母则成了“恭候大驾”的炊事员兼保姆。尽孝的对象简直就弄反了,时间一长儿女很可能让父母觉得看一次,愁一次。

  有一些儿女回家,拿了许多好吃的、好穿的,以为花钱越多越孝顺,其实是不对的。且不说花钱花得多是不是就能代表孝心的分量,有的山珍海味并不适合老人的身体,让父母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最后,就是嘴上享用了,心里也觉得不舒服。

  在我看来,尤其对于我们在外工作的人来说,利用难得的假期回到父母身边,就应该多分担些父母的生活负担,帮他们干点家务,煮饭、炒菜,洗衣服、打扫卫生,坐下来与父母唠叨唠叨,讲一讲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说说自己都在忙些啥……让老人在轻松的氛围里享受几天天伦之乐,比什么都实在。

  移动互联帮尽孝

  不知何时起,对常年在外奔波的我来说,回家成了一种奢望。即便在交通日益便捷的今天,笔者乘坐高铁往返老家也要十多个小时,这还不考虑换乘、候车等耗时。所以,每年只有国庆和春节长假才有幸回家陪伴父母左右。

  今年国庆,我给年迈的父母都购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其实,去年春节我就给母亲买了部老年机,后来她嫌话费太贵,又没有什么“业务”就停机了。母亲小时候家境贫困,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在家干农活,如今上了年纪,对学习新知识更是乏力。

  为了让母亲对手机的各项功能了如指掌,我从键盘字母开始给母亲“补课”,她虽然反应有些迟钝,学起来也很吃力,但为了方便和我们几个子女联系,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经过近三天的学习和反复操作,母亲不仅掌握了存储手机号码、播放音乐等基本功能,还会用微信语音与视频聊天了,这样识字不多的母亲与漂泊在外的我们联系起来就方便多了,学有所成的母亲也是满脸的兴奋。父亲也在我的帮助下,学会了移动上网,或浏览新闻、或热衷追剧,给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当身在千里之遥的我们,无法实现常回家看看的愿望时,不妨给尽孝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通过电话、微信等与父母保持沟通交流。逢年过节尽量回家,与父母围炉夜话,唠叨家里长短,弥补内心的歉疚与不安。如此,线上与线下“两翼齐飞”,也能让大家少一分牵挂,多一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