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分享青春故事

04.05.2016  22:54
来源:海东时报

  􀴁  青春,是一首让人流连的歌曲,百般回味却让人意犹未尽。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的年华,当我们孩提时渴望长大,当我们渐渐老去却又无数次地怀念。青春代表着年轻、象征着风华正茂。

  又是一年“五四”青年节,在海东,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正以年轻的姿态,吹响着青春的号角,走在奋斗的路上,谱写着时代的华章。

  他们,代表着年轻的一代。把最美的年华献给了最美的海东!今天,他们将与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青春故事。

  我要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人物:南鹏循化县教师

  我叫南鹏,来自循化县,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循化县一名青年志愿者,也是暖流计划和爱心衣橱的志愿者,8年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和公益结缘,从此走上了公益之路!

  从教19年,身边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记得每次去老家看到孩子们放学路上背着破旧的书包,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在瑟瑟寒风中走好久才到学校上学。有些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中断了求学之路,有些孩子因为营养不良而失去生命,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也让我非常痛心。为了帮助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我就这样坚定地走上了这条公益之路,我想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从奖学金开始,我开始到处筹款为孩子们找学费、生活费,先后争取各界爱心人士捐助贫困学生190多名学生,累计发放24万元助学款,设立完玛周加奖学金,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先后带20多名孩子去北京参观,联系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给藏区学校送去上万件孩子们过冬的衣服,上百套寝室用品书包,给所有山区小学送去不计其数的书包和学习用具,为当地幼儿园筹集数万多元的玩具,床,衣物,书包,学习用具,为寺院僧众送去20多套棉被褥,过冬的火炉,煤炭,生活用品不计其数。

  我的每一天过得很充实而有意义,我的每一天过得辛苦而又快乐,因为在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现在、将来都不变的信念——让那些贫困的孩子和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心若有梦何必远方

  人物:李占萍平安区科农富硒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

  我叫李占萍,是平安区科农富硒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毕业后通过努力,事业也顺风顺水。哪知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我父亲去世,同时我也当上了妈妈,我在痛苦与快乐交替的过程中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过起了家庭主妇的日子。三年时间过去,我感觉自己青春已逝,感觉我的人生完全寄托到孩子身上了。但每当夜深人静时,我那颗不甘平庸的心又开始悸动,觉得自己的人生,除了孩子还应该留下点什么。

  2013年底,得知平安区白沈沟农业示范园区有政府搭建的冬暖式温室大棚向大中专毕业生出租,在共青团海东市平安区委的引领下我走上了创业之路,并在团区委的协调下免除两年棚租和每座大棚1万元借款的优惠政策,成立平安区科农富硒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运行初期,困难重重,从没干过农活的我,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大棚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俗话说“人勤地不懒”,我们的汗水终于有了结果,当我兴冲冲地拉着这些胜利的果实去市场销售时,又一个无情的现实差点把我打垮。由于受外地蔬菜的冲击,我们的菜价非常低,虽没有任何利润,但也不能让蔬菜烂在地里,雇不起员工,就只好发动全家。

  值得欣慰的是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区农牧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给予合作社大力支持和帮助。浇水出现问题时、大棚被雪压塌时、蔬菜出现严重病虫害时,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和专家都会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协助解决。

  今天的我,会非常自信地告诉面临严重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到农村来吧,在刚刚到来的中国农业“黄金十年”里,在这片亟待开发的广阔天地,拥有知识和激情的你,定会大有作为!

  坚守就是不放弃

  人物:叶发才全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我叫叶发才,来自互助县林川乡,是一名电影放映员。我的父亲是一名电影放映员,从记事起,家里就一直摆放着那些放映机,我从小就与它们有着很深的情感,它们陪伴我长大,这也使我觉得我生来就与电影放映事业有着不解之缘。

  还记得第一次跟着父亲去村里放电影,是个冬天的夜晚,天很冷,但是放电影的场院上围了很多人,我清晰地记得孩子们激动雀跃的神情,村民的眼中充满着喜悦和期待。

  初中毕业后,我就开始跟随父亲正式踏上了电影放映之路。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通往理想的道路总是坎坷崎岖,真正走上这条路后,才发现它并不像小时候感觉那么轻松。近10年来,我每天带着放映机傍晚出发,深夜而归,风吹日晒雨淋,睡沙发、睡板凳甚至风餐露宿都是特别平常的事情。即使现在条件稍微好了些,有了车,也通常是在大家都进入梦乡后,自己还要奔跑在漆黑的深夜里。直到现在,我才体会到父亲30年如一日的坚守是何等艰辛!

  电影放映工作是一份公益事业,收入微薄,父亲也一度要靠维修家电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是对于这一切,我们无怨无悔!每当等到夜幕降临,电影开始时,乡亲们脸上满足的表情,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骄傲和满足始终在心头萦绕。

  如今,和我一起长大的同龄人,很多都已经大学毕业,有的还是研究生,他们有体面的工作和丰厚的工资,而我依然是个土乡人,守着我的放映机,守着我儿时的梦。也许有人觉得我没有出息,但我觉得这并不丢人,相反,我始终为此骄傲,我和他们一样,追求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从未放弃!

  我愿成为东西部交流的纽带

  人物:王皓北京工业大学支教团成员

  我叫王皓,去年自北京工业大学毕业,与另外7名同学组成了第三届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到海东市民和县,在民和一中和二中开始了我们的支教志愿工作。说起教书,其实我们都是门外汉,没有一个人是师范专业的,却在这里教语文、数学、外语、美术四门课程,涉及26个班级,近1500名学生。

  在开始支教之前,我们以为支教工作可以深入教学点,深入大山中,但我们却被安排在在县城中学。而为了更好地深入农村的孩子们,我们一次又一次走进大山中,走到孩子们中间。

  记得去年冬天,我们去了民和县大庄乡的中心学校和台集教学点。说实话,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根本没有走过这么多的山路,千回百转间甚至有些提心吊胆。在土墙环绕间,一排低矮的平房几经翻建,40余名学生在这里笑闹嬉戏。负责这40个孩子的只有两名老师,在这里执教38年的张老师既是这里的校长也是孩子们的数学老师。当我们问起老师们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困难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问题就出在了音体美上。两个老师分别授课语文、数学,而音乐课,老师们只能带着孩子唱唱歌,体育课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打打球。在这个小小的教学点里,孩子们看起来都无忧无虑。在有限的条件下,住的远的孩子每天中午啃着冰凉的馍馍,就着凉水,这样的生活触动了我们的内心,但孩子们却用一种坚强与乐观感动着我们。在这个萧索的大山里,一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两个人担负起了40个学生美好的梦,他们的笑容就像冬日的暖阳深深感染着我们。作为志愿者,我们能做的实在有限,但通过我们不懈的宣传和努力,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同学伸出了援手,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了我们。书籍、衣物,数万余元的物资运抵大山中,送到每一所学校,送到每一个孩子手里。这一刻,我们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传道授业者,也更愿成为东西部交流的纽带。

  (本版照片均由共青团海东市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