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之歌:一场铭心刻骨的大轰炸

02.09.2015  03:40

  朱世奎老人 邢鹏 摄

  轰炸当日情景再现

  1941年6月23日,农历五月二十九,晴空万里,艳阳高照,是高原西宁古城难得的一个仲夏佳日。西宁古城始筑于1386年,四大城楼巍峨庄严。大约在11时左右,突然,悬挂在东西南北四大城楼的四口大钟同时被撞响了,铛——铛——铛——铛,响1秒钟、停1秒钟,徐缓的钟声,给古城的居民带来了些许的骚扰和不安,因为这只不过是一个预备警报,说明日寇的飞机已经起飞,而且向西北或西南方向出发,大半是以重庆为目标(临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再次就是以兰州(西北的枢纽,第八战区长官公署所在地)为目标,不一定会来西宁,因此绝大多数人是平静的。

  日军轰炸机群(资料图片)

  不料大约到11时30分许,却响起了铛铛——铛铛,铛铛——铛铛的钟声,这是正式警报的信号,此时日寇飞机已飞离兰州地区上空,(一说为日机沿黄河自东向西经贵德、龙羊峡上空至西宁,西宁市西宁电影院前经理傅坚中先生持此说)向西宁方向进发了,整个城内人心惶惶,已经做好向安全地带转移的准备。父亲让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出城躲避,他自己却坚守在家中。母亲抱起仅有半岁的弟弟(朱明奎,青海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现已退休),一把拉起我从家中跑出。我们的家是一座百年老宅,坐落在西宁市南玉井巷中段南侧,出门向西100多米便是北大街。刚出巷口,只听见北城门的报警钟铛铛铛铛地连续不断地响了起来,这是紧急警报的信号,日寇的飞机马上就要飞临西宁。古城内惊慌失措的人们从府门街、隍庙街、香坊巷、后马场、南北玉井巷等纷纷涌向北大街,有人冲向香水园,或过官沟桥到围城土路上,进行躲避。我们母子下坡过桥,沿官沟向西走了30多米,又慌又累已经走不动了,就躲避在官沟附近的一株大柳树下。不知过了多少时间,突然日寇飞机的轰鸣声越来越近,与此同时,耳边响起了机枪扫射的啸声和炸弹爆炸的闷雷音,母亲躬下身子将我和弟弟保护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听到城头的钟声,这意味着警报已经解除。此时,漫天的黄色烟尘,笼罩整座古城。母亲急忙拉起我向家中匆匆走去,快到我家大门口时,只见距大门东边100多米的地方,聚集了很多人,听说邻居被炸死了,我想去看看,母亲却将我拉回家。

  回到家后,父亲从后院的小花园中走出,告诉我们,家里的老宅被炸毁了三分之二,共8间。老龙树的一枝10多厘米粗的虬枝,也被炸飞,直落前院的东南角。留在家中的八伯母在轰炸中伤了右腿,落得终身残疾。而最可惜的是,家中珍藏的诗词文稿、篆刻作品、字画文物、医书方剂等,均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父亲在响紧急警报时,跑到小院后面的西花园西墙北端的几株杨树下躲避。听到隔壁传来声响,原来是邻居汪裁缝家“洋戏匣子”(留声机)的声音。这一天他家正修建南房,时值正午,招待木工师傅及帮忙的亲友。据父亲讲述,此时炸弹命中汪家,传来一片哭号之声。汪家房屋均被炸毁,四死一伤,惨不忍睹。

  西宁古城东北区被重点轰炸 邢鹏 翻摄

  在当日的轰炸中,我耳闻目睹了家中及周围邻里房屋被毁、丧失亲人的种种惨状。

  轰炸后的第二日,仅有五六万人口的古城,因为害怕日寇的敌机再次轰炸,纷纷举家前往城外的亲戚家避难,城内仅剩一两万人。而我家也不例外,姑姑担心我们一家的安全,将我们一家十余口人接到农村老家。半个多月后,大家才陆续返城。

  老同学梅锦春也经历了那次轰炸,在我之后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中,他提供了很多文字和影像资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人们的恐慌。

  轰炸后的某日,梅锦春行至饮马街口时,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突然有人大喊:“空袭警报来了,快跑!”就看到围在一起的几人向南面跑去,紧接着一大群人便跟随他们一起跑。看着眼前的一切,梅锦春也随着人流跑了起来。后来了解到,这只是虚惊一场。原来除了4个城门上的钟声可以预警外,警察同时挥动手中的红色、绿色旗子也是一种警报。当天,由于值班警察将旗子遗忘在附近的粮油店里,在搬运米面时,面粉不慎洒在旗子上,店主抖动旗子清理上面的面粉,让众人误以为是空袭警报,进而引起大家的恐慌,纷纷往城外跑去。

  空袭后(资料图片)

  今时今日勿忘国耻

  采访中,朱世奎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搜集和整理还原事件本身,让更多的人牢记这段历史,珍惜今时今日。

  同时,他建议在西宁市适当的地点,竖立一块1941年6月23日侵华日军飞机炸死西宁市民43人的纪念碑。并编印“西宁辛巳六十年祭”的纪念册,内容主要为日机轰炸西宁的资料、悼念文章、死难者及伤者名录、照片资料、纪念碑义捐者名录及款额等,以作永久纪念。建议西宁市人民政府在每年6月23日12时拉响空袭警报3分钟,(这是1941年6月23日日本军机空袭西宁的时间)。

  日军轰炸西宁的亲历者——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世奎退休后,利用近20年的时间,搜集和整理了在那场轰炸中的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的文字及影像资料,将当时的一幕幕场景还原,并记录下来,以警示国人勿忘日本军国主义对西宁人民所犯的滔天罪行。

  那年9岁的他,而今垂垂老矣。在讲述中,时间仿佛回到了1941年6月23日那天……